端午忆父

9.9绝品 亲情文章
发表于 2020-12-12 12:33

  《端午忆父》

  父亲走了十二年了,我依然十分想念他。

  父亲是在十二年前的端午节前夕离开我们的,没顾得上吃一口粽子,没来得及说一句话,就匆匆忙忙的丢下我们走了,唐突的给自己平淡的一生画上了句号。从此,我就在悲痛欲绝中开始了没有父亲的日子。父亲走后,总想着要写点什么,以表达我对慈父由衷的敬仰与无尽的思念。可是在这漫长的十二年时间里,拿起的笔又多次放下,一来怕勾起往日尘封的时光而复制自己的痛苦,二来怕写不好了对不住自己的亲爱的父亲,始终没有实现夙愿。最近,细细品读了倪萍的《姥姥语录》,突然感觉父亲就像书中的姥姥,也催促自己到了该写写的时候了!

  父亲是生活在西北贫苦农村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干瘦的身躯就像一棵深深扎根在黄土高坡上的胡杨,经历了六十三载的尘土飞扬,也目睹了一个甲子的沧桑巨变。在我的记忆中,父亲黑黝黝的脸上始终长满了不服输的胡子茬。不知有多少个清晨,我都是被父亲亲我时的胡子茬扎醒,然后又幸福的翻身睡去。

  说起我敬爱的父亲,不得不提到的就是伤疤。父亲浑身上下遍布着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伤疤。有的是干木工活时斧子砍的、锯子锯的、刨子刨的。有的是做瓦匠活时砖头砸的、石头磕的、钢筋戳的。还有的是打铁时烫的、耕地时摔的、养狗时咬的。可以说,用“遍体鳞伤”这个词来形容父亲一点都不过分。

  小时候,经常听父亲坐在炕头上给我们讲述关于伤疤背后的故事,不,应该是事故。我每次都是边听父亲说话,边淘气地用手指去一个一个地抠父亲身上的伤疤,嘴里还不停地数着:一、二、三、四、五……岁月无情的在父亲身上狠狠的刻下了这么多年轮一般的印记,连同身上到处鼓起来的青色血管,共同绘制出了一副西北汉子与自然抗争与生命决斗的励志画卷。

  那一个个伤疤,就像注定永远属于父亲一样,陪伴着父亲度过了艰辛的一生,又跟随着父亲仓促的离开。没有父亲的日子里,我依旧常常想起,依然清晰可见。只不过好像不再是长在父亲的身上,而是烙在了我的心头。不然,为什么每想起一个伤疤,伴随而来的是我的心一次隐隐的痛。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简直就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我们兄弟姐妹感冒发烧,很少去医院,经常是吃父亲自己配的药,再在这儿扎一针,在那里灸一下,父亲就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几个子女健健康康的养大成人。最不可思议的还是父亲在自己的头上练习针灸,满头的针恍恍惚惚,吓得我们都躲得远远的,根本不敢看。

  父亲那个年代的教育,让他写了一手的好毛笔字。一过小年,父亲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因为每天总有村子里的男女老少,络绎不绝的夹着一卷卷红纸来找父亲写对联,这好像已经成了村子里过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父亲是个热心肠,总是来者不拒,乐此不疲。有的对联是父亲自己想的内容,有的则是直接从黄历上抄写下来的。父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小教会了我乐于助人。我大学毕业后欣然走上从军之路,而且这兵一当就是二十多年,完全是受父亲多年的感召和影响。

  父亲不知是遗传了谁的音乐细胞,当年农村有的乐器他几乎样样都会捅咕,特别是拉二胡更出了名的。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大事小情,父亲总是随叫随到,而且分文不收。每年春节村里组织的社火表演,父亲一直是乐队的特约成员。这么多年过去了,耳边还能回想起父亲悠扬的二胡声伴着西北粗犷的秦腔,在老家的山沟沟里蹲蹲梁上回荡。而那时的我,就无比幸福的坐在父亲并拢的脚面上,进入了甜蜜的梦乡……说真的,我一时想不起来父亲还有什么不会。

  父亲是一个特别孝顺的人,可偏偏是“子欲孝而亲不待”。父亲的双亲都去世的早,他就特别从情感上依赖和从生活上关心姥爷和姥姥,姥爷和姥姥也特别喜欢这个既实诚又能干的女婿。父亲在的时候,只要身体允许,他每个月都会翻过一座山,再骑上十多公里自行车去姥爷家。在空旷荒芜的黄土坡上,会经常留下父亲孤独前行的身影和坚定执着的足迹。每次都要专门给姥姥带去她最爱吃的点心,都要给姥爷刮刮胡子剃剃头,多少年来风雨无阻。每到农活不忙的时候,他还会把老人接到家里待上几天,陪他们一起去乡里看看秦腔,一起坐下来唠唠家常。

  然而,这一切美好的画面都永远定格在了九年前端午节,“狠心”的父亲没有把这种孝心进行到底,他“绝情”地走在了姥爷姥姥的前面,让老人过早的失去了好女婿,让我过早的没有了好父亲。就像《姥姥语录》中说,“她年轻时说的那些话,就像萝卜、白菜一样,不值什么钱,却是最顺口、最对胃口的好东西。下到锅里,就养命……”。是的,父亲生前的一言一行也是那么淳朴,是那么接地气,让我从小就懂得了什么是亲情,什么是珍惜,什么是付出,什么是收获。父亲给予我的这些宝贵的无形的遗产,必将影响乃至成全我的一生。

  父亲走了十二年了,我依然特别想念他。

延伸阅读
美文控情感类赞榜本周推荐榜本月推荐榜绝品美文亲情文章
显示全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