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记忆

9.9绝品 心情文章
发表于 2020-02-19 22:34

  衢州老城区,有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的说法。我小时候就生活在这其中的卫宁巷,在卫宁巷的六一学校教师大院内居住了十年,度过了童年和青春期。阔别三十七年,有关大院的记忆如同散落满地的珍珠,一颗一颗,串不成线,但只要俯身拾起略加端详,却发现颗颗珍珠又是那样的晶莹透亮……我曾多次在梦里回到这个伴随我长大的大院,它与我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

  大院据说是解放前大地主家的房子,是一幢徽派建筑的老屋,一个大门里住着十多户人家,每家的男主人或女主人都是在同一个学校任教的,房屋产权属学校所有。院子很大,大院内有六个天井。邻里之间就隔着一道木板隔墙,隔壁邻居讲话这边也能听个大概。厨房是由侧边房每户占上一角,摆上炉灶.水缸,放张桌子便是敞开式的厨房了。如谁家炖点什么,香味会在整堂屋里弥漫开来,诱得邻家小孩口水直流。

  那年头还只有食堂里有自来水,我们日常生活的饮用水要到老屋后弄堂里的那口井里去打水,然后,拎回家倒在水缸里备用。洗菜、洗衣裳,都要集中在井台边洗,井边是最热闹的地方,也是一些长嘴妇聊天闲谈家长里短的好去处,往往一些邻居矛盾就是从此开始的。

  大家住在一个大院里,就像一个大家庭。相处和睦,互相关照,但也会因为一些琐事,引起邻里之间的磕磕碰碰,乃至有失斯文,大声争吵。大院的小孩很多,我们会三五成群整天窜来窜去,非常热闹。也有喜欢窜门的邻家大哥会端着个饭碗能走上好几家门。以前也没有什么家用电器,每户照明都用15w电灯泡,十多户合用一个电表,每月月底,电力局查表后将收费单贴在电表下,收费由学校派人挨家挨户收取。然后,再由学校派人和电力局直接结算。

  那个年代文化娱乐活动很单调。假期里,我们除了到电影院看场电影,就是到工人俱乐部看球赛,甚至,可能同一部电影会去看好几遍。再者,就是无聊地逛逛街。那时的业余生活就是那么的无聊,那么的简单。

  幸好当时大院里有间大房子是校图书馆,我们可以经常用大人的借书证到图书馆借书看。晚饭后,我经常会一个人坐在灯下静静地看书,其中一些书的书名,如:《高玉宝》、《雷锋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海底世界》、《上下五千年》、《闪闪的红星》、《中外民间故事精选》、《敌后武工队》、《 海啸》、《大刀记》、《林海雪原》、《李自成》、《骆驼祥子》、《莫泊桑小说选》、《西游记》、《契诃夫小说选》、《水浒》、《三国演义》,我至今还记得。

  每天晚上八点半以后,大院里的住户会各自先后关上大门,此时的大院就显得特别的宁静,隐隐约约地从窗户里透出微弱的由15w灯泡散发出的余光。大院里拐角处挂着深绿色搪瓷灯罩的公用路灯,被晚风吹得左右摇摆,将昏暗的灯光照在斑驳且有些苔藓墙面上,显得有点形影孤单。

  那时没有电视机,但各家各户都装有广播,每天清晨六点整,会准时地响起来,由衢县人民广播站播出,似乎在提醒上班或上学的人可以起床啦。那年头听广播也是一种娱乐享受,由东方红一号卫星传送来悦耳动听的东方红曲就是从广播里听到的。广播除了宣传全国形势一片大好以外,还有每天大家关心的天气预报和音乐歌曲。歌曲基本上以样板戏为主,每天反反复复地播放。那年代的人对样板戏印象极深,脑子里打上深深的烙印,任何人都能张口就来地哼上几段。我念小学时,有一次我父亲到上海出差,特地给我买来一台半导体收音机,还给我买来一副小耳机,这在当年是奢侈品。我将耳机塞入耳朵孔里,声音便会从耳机里传出来。美妙的音乐,常常令我陶醉入迷。

  计划经济年代,物资匮乏,很多生活用品的购买需要凭票供应,如粮票、布票、煤票、肥皂票、火柴票、香烟票、盐票等等,工业产品需要工分卷。过年时会发些春节供应,如盐花生、糖果、桔子等。每当到了晚稻收割的季节,附近农民会将稻草送到学校里来,学校将稻草分发给大院里的住户用作铺床之用。分发稻草的那些天,大院的天井里随处可见晾晒的稻草。新鲜稻草散发着一缕淡淡的清香,经晾晒后,铺在床上软棉棉的,稍微翻动身体,还会发出沙沙的响声。

  大院外面小弄堂里,时常能听到卖小吃的吆喝声,有馄饨、麻糍、金团、白糖饼、小毛栗、丁香柿、神仙米等等。最诱人的是从远处传来的金属敲击声"咯.叮.咯”和"鸡毛换糖来"的吆喝声,我们会将家中结存许久的鸡毛、鸭毛、甲鱼壳、牙膏壳等拿出来,早早地等在门口和货郎换糖吃。货郎会用凿子小鎯头敲下一块糖作为交换。现在想起来那糖是多么的甜,心里是多么的美啊!

  临近过年那几天,当你走进大院,会听到来自各家户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炒冻米糖的"沙沙"声,整个大院每个角落都飘着冻米糖浓浓的香味。除此之外,还有五花八门的年货,如年糕、蕃薯片、炒花生、毛耳朵、芝麻糖等。过年当然还离不开粽子,人们会从大清早就开始忙碌,处理糯米.粽箬和馅料。然后开始坐在大木盆边裹粽,可能一直会忙到夜晚,裹好的粽子会放在大柴灶上煮,往往会煮到深夜。熊熊的炉火映红了大人和小孩的脸,此时他们全然没有睡意,为的是能吃上一个刚出锅,香香糯糯的芋头粽。过年大人忙得不亦乐乎,小孩热闹高兴,大院里会响起象征着过年喜庆的炮杖声,年味十足。

  学校刚毕业还未能分配工作的青年,有个特殊的名字叫"待业青年"。当年大院的那几位大哥、大姐就是待业青年,但他们会积极地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力所能及的临时工作,虽然一天劳务的工资不高,可能八毛或许一块,但他们用自己稚嫩的双手挣钱补贴家用,为父母减轻负担,的确非常勤劳,也非常懂事!七七年国家恢复高考,我们邻居家的三个待业青年报名参加高考,结果没有一个名落孙山。一个考上了师范学院,二个考上了医学院,这在当年是天大的喜事。不呜则巳,一呜惊人!教师大院也因此被弄堂里居民们戏称为"藏龙卧虎之地″。

  往事如烟,转眼三十七年过去了,曾经在大院里相互嘻戏追逐的伙伴们,现在都已成大爷大妈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巳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的世界已是童年梦想中的未来世界。有的甚至超出了梦想。原来住在大院的老住户们也都早已搬离大院乔迁新居了。

  每个人的爱好各有不同,有的人喜欢逛大街看热闹,而我偏偏喜欢在城区的小巷里转悠,寻找那些被人们所忘却的童年往事,追逐着那段割舍不断的旧居情结。每次散步路过卫宁巷时,我会刻意放慢脚步,用目光寻找大院的踪迹,但却无处找寻,因为原来的大院早已被新建的居民区所替代,眼前小巷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我想努力地寻找记忆里大院的印象,那怕是一星半点,但一切都是徒劳的。曾经在此存在过的痕迹和发生过的往事,似乎从来也没发生过。我不免有一丝失落感。只有静下心来,闭上眼睛黙默地用心去领略,去感受,仿佛才能听到遥远的大院在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往事,像幻灯片一样,一幕一幕从我眼前掠过。感觉那冻米糖和芋头粽的香味从面前飘过,还是那么的熟悉,那"噼噼啪啪”的炮杖声从大院天井里传来,一直在我耳边回荡着,许久也难以退去......

 【赠言寄语】那时候的人没有现在复杂,虽然是弄堂,人和人的距离是亲切的,虽然现在生活好了,人和人之间距离越来越远了!就这样,越发的放不下从前的生活和记忆。
延伸阅读
关于记忆的文章美文控心情类赞榜本周推荐榜本月推荐榜绝品美文心情文章
显示全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