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筵席

9.4 抒情散文
发表于 2019-05-21 16:51

  那天,给女儿检查语文作业,看到她用如果……就……造的一个句子:如果春节让我回老家坐席,我就一定能长胖!看她如此直白地暴露出吃货品质的一句话,真是让我忍俊不禁。在厦门出生和成长的女儿,故乡之于她来说,是一个既陌生又新奇的所在。除了记得西南边陲小镇上的三层小楼是爷爷奶奶居住的房子,依着临街的小河可以走到外公外婆的家,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也许就只有故乡的筵席了。

  故乡在重庆的一个边远小镇上,可以这么说,故乡的农家筵席是最具巴蜀乡土气息的。传统菜品是八大碗,又名三蒸九扣,是民间筵席的讲究,主要包括:夹沙肉、酥肉、烧白、菇菇帽儿(东坡肉)、癞皮肉、粉蒸肉、红烧蹄髈、扣肉、红烧肉。菜式大都以清蒸烧烩为主,加上别的配菜,荤素并举,汤菜并重,满满一大桌,实惠而肥美。

  犹记得小时候的我也是特别喜欢坐席的,左邻右舍办席的时候也喜欢去凑热闹帮忙。准备工作提前两三天就开始了,小孩子力所能及可以做的事情,无非就是拔鸡毛鹅毛,剥胡豆皮。胡豆是当年晒干的新豆,需提前两天用清水泡好,剥皮之前再用筲箕沥干水,五六个孩子或站或坐围在一张大桌旁,一颗一颗的剥得极其认真。剥好皮的胡豆白嫩嫩的躺在搪瓷盆里,等着掌勺师傅做癞皮肉的时候拿去垫底用。与其说是帮忙,还不如说是在等吃的。炸酥肉,只有在办席和过年的时候才有,平时是吃不到的。掌勺师傅忙到晚上才炸,厨房里弥漫着滚热的土菜油的香气,和着炸酥肉的肉香,那香味儿不停的翻滚和膨胀,从屋瓦的缝隙窜到浓浓的夜色里去,也挤进每个人的鼻翼里。我们一群孩子嬉闹追逐,毫无睡意,一直等到掌勺师傅把炸好的酥肉从油锅里捞起来,每个孩子分一小块,高高兴兴的大块朵颐,方才肯上床睡觉。

  大人们也忙碌着,东家扛桌子,西家借板凳,挑竹蒸笼,洗碗碟,一件事情也不敢落下。直到掌勺师傅分装好“八大碗”,整整齐齐的码在蒸笼里,一层蒸笼一桌席,准备工作才算结束。这时候往往是夜半时分了,只能小睡一会儿,凌晨,就得点火“蒸席”呢。

  家乡人热情好客,爱攀亲戚,也爱办席,嫁女儿叫“吃夜宴”,娶媳妇叫吃“结婚酒”,生孩子叫“打三朝(zhāo),家里有人逢整十的生日,叫“满十酒”。有句俗话说:四川人,竹根亲,穿来穿去都是亲!此话一点儿不假,每逢主人家设宴办席,七大姑八大姨,远房表叔,沾点儿亲带点儿故的必定上门道喜。最热闹的是“满十酒”,开席那天,刚到中午十二点整,鞭炮齐鸣,一阵电光火石般噼噼啪啪的爆响声一片,大人孩子都用手捂了耳朵,只有院子周围的树叶子,被震得“唰啦啦”的不停抖动。主人家身上挂了红,满脸笑意地安排客人入席就坐。既然是同一家的亲戚,大多也就相互认识,饭后,三五成群的坐在一起拉着家长里短。离家近一些的,回去忙一阵家务,傍晚时分再来吃晚饭。如果恰逢主人家家里的人高寿,就有请镇上影院的人来放电影,电影一般是放两场。白色的幕布挂在主人家的屋檐下,晚饭后,挪开桌子,长条的木板凳,挨挨挤挤的排了满院子,便可以等着大饱眼福了。

  母亲是一个怕麻烦的人,因此,印象中我家是极少办席的。父亲的生日本是中秋节后,正逢他七十大寿,于是决定办一次席。把日子订在正月初三,想趁着异地上班的亲朋好友都在,好好的热闹一场。现如今办席,有专门的“一条龙”上门服务,自带筵席所需的所有大小家当,比起从前,方便很多。主人家不必奔忙,有更多的闲暇陪客人谈天侃地。这些年,乡村公路四通八达,运输便捷了,山村的筵席上也不乏出现大虾、扇贝等海产品。“八大碗”依然在,只是,“一条龙”基本不做癞皮肉了;拼盘中也见不到了糖酥(酥肉炸好后挂糖霜)和盐尾(肥肉切条后炸至金黄时挂糖霜)的身影;还有一种用鸡蛋做的叫做“虾米汤”的甜汤,也没有了。这几道菜,就像失传一样,只在几十年前的筵席上存在过。但我一度怀疑,是“一条龙”嫌麻烦不愿做而已,也希望是这个原因。那些经过了历史的检验而成为经典的菜品,可别说丢就丢了。

  前些天看到一句话:我们都是故乡的囚徒,一个人想要忠诚于内心的使命,就得学会独自远行。其实我在想,坐席,更重大的意义是团聚,漂泊远方的游子和留守家园的亲朋,借着一个由头把酒言欢。年味儿,也就在这样的氛围里渐渐泅染开来。此时此刻,我们并不是故乡的囚徒,而是标准的吃货。不管离家多久、多远,故乡袅袅的炊烟和心里揣着的这些熟悉的美食记忆,都会使我们一路温暖!

 【作者的话】此文是为参加厦门市“回家的路”主题征文而作。

 【赠言寄语】是啊!为生而奔碌,有时候为了一些事情而放弃另一种生活,是为了更好新的生活。
延伸阅读
关于故乡的文章美文控情感类赞榜本周推荐榜本月推荐榜绝品美文抒情散文
显示全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