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歌的个人所知

1500字,话题,初三作文
发表于 2019-12-25 06:24

  【拟题】

  我拟题分三种,先讲我觉得最简单最基础的拟题方式。像我的《最后一分钟》,这种就是将诗歌中反复出现的词作为标题,优点主要为不易跑题,缺点就是“暴露”,聪明的读者可以通过标题猜出诗歌大致的内容,如此以来就没什么新鲜感了,而且如果选材不到位,可能几节的内容比较相仿,读起来枯燥乏味。

  再讲我个人最喜欢的拟题方式。像我的《耄耋烛火,佝偻星光》那种,全诗你最多看到一两次关键词,优点一个是不易过多暴露内容,另一个则是不像《最后一分钟》拟题方式那样死板,多了几分朦胧感,但又不会让读者觉得模糊不清。至于缺点,就是拟题和选材的配合上比较危险,而且拟题的难度相较于第一种更大。

  最后讲拟题难度最大的拟题方式。我记得“千里清风”有首《缱绻》,这种拟题方式和所讲的第二种拟题方式比较接近,第二种一般还是能概括全诗的内容的,而用这种拟题方式得到的标题用以概括全诗不够完全,更多偏向于一种意境。优点是朦胧美感很足,但缺点也是如此,稍有不慎就让读者觉得云里雾里。

  第一种拟题方式对写诗能力要求几乎为零,所以我建议初学者使用第一种方式,第二种和第三种更适合有一些经验积累的笔者使用。

  【材料】

  我有时候就看到有笔者抱怨没东西写,写来写去都是一种内容。毕竟我也立过写一百首诗歌的小目标,所以也掌握了一点方法,在此呈上。

  第一种,我曾提到过,现代诗歌和流行音乐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需要写诗歌练手的作者千万不要放过自己听到的歌曲。我曾拿《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我敢》、《小半》练过手,选择歌词当材料的优点是节奏感强、容易押韵,缺点就是内容容易被歌词本身束缚,写来写去和歌词内容差不多。

  以歌词作为材料,想内容不被束缚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主题内容,同一个标题讲出第二个故事,又让人觉得合情合理,当然这点得看笔者的思维。

  第二种,以名言、成语、俗语等内容开拓诗歌天地。我曾写过一首《乱花渐欲迷人眼》,用诗句加上自己独特的理解写了些讽刺的内容。想把这些变为材料首先你得有独特的想法,这种想法不能随波逐流太过大众,否则你的理解就成了简单的翻译。优点是一旦掌握将有极为广的选材范围,可以说是不怕没东西写,缺点是对笔者自己的思想有要求,要敢于打破常规,又不可以硬解释胡乱分析,比较困难。

  第三种,根据日期、天气、心情写一些练笔,其中根据天气和心情写出的诗歌一个是不容易写得新颖和成熟,一个是容易写成流水账废话一大堆语言不简洁。我推荐的是根据日期来练笔,比如端午、元旦等节假日,还有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日期,南京大屠杀、汶川大地震等。优点是即兴而写,可以训练把情感写入诗歌,缺点就是用多了这种材料容易出现每首诗歌抒情过浓、用词太随意、结构不严谨经不起推敲等问题。如果想让自己写诗歌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在达到目的后就不要依赖于此。

  【押韵】

  押韵的目的是为读起来朗朗上口,使诗歌具有节奏感音乐美。但现代诗歌不讲究押韵这点一定要清楚,初中生学校要求读《艾青诗选》,里面的诗歌就是最好的例子。

  能押韵自然不是坏事,但刻意追求押韵的话,可用词汇会更少,难找到既合理又能用以押韵的词,很考验笔者词汇量。所以笔者们不必太在乎押韵,只要读起来流畅就可以了。

  当然,提问的人更多是想知道怎么押韵,最基础的我就不说了,不懂的自行通过诗作或资料学习,下面我说的是自己平时用的方法。

  第一种是形容词押韵,我曾经推荐过《小半》这首歌,各种各样的形容词搭配最简单的“了”“么”“呢”等字就可以达到效果。我有首练手作《你奈何》,那就是最好的证明。笔者可以在诗作中适当添加一些单独拿出来的形容词,既能达到押韵的效果还自有韵味。

  第二种是通过转行、空格把夹在每一句中的韵“抠”出来,比如我写过一句“亭中人独自黯然伤神”,其中就在“亭中人”后空了一格。再比如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诗,便用了“转行”来体现韵。

  还有一点要记住,在保证内容的情况下可以换韵,全诗压一个韵也很无趣,但千万别换得太过频繁否则就乱了。

  【手法】

  意象、象征、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手法很常见,因为大部分问我的人都是问的象征,所以我只简单说其中的象征。

  象征,用具体表现抽象,比如用太阳来表现抽象的“光明”,橄榄树表现抽象的“和平”,因为无论是“光明”也好“和平”也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无法统一地去解释其含义,而“太阳”、“橄榄树”都有清晰的无争议的解释。

  使用象征手法可以让内容更具深度,达到立意深远、含蓄深刻的效果,也能给读者更多咀嚼回味的余地。

  下面我要讲的是相对于上面的手法而言比较“冷门”的手法。

  “通感”,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的修辞手法。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你笑得很甜”,形容味觉的“甜”用来形容来自视觉的“笑”,这就是“通感”。

  通感克服了我们审美对象的视觉感官上的局限性,能帮助我们表现更复杂更丰富的情感。诗歌的用词用语很讲究,而学会使用通感可以让笔者们考虑更多可用词汇,因为在通感的世界里,颜色可以有温度,冷暖明暗甚至可以有重量。

  通感使用得很多只是许多人并不了解它,下面的“冷抒情”就更为“冷门”了。

  我们平日的抒情多是“热抒情”,比较感性,而“冷抒情”是一种由静生动、不露声色,以客观现实掩饰主观意识,更为理性的抒情方式。

  想写出用冷抒情手法的诗歌,必须得以用词的方式技巧来弥补惯性写作的缺陷,因为我们习惯于热抒情,很难抒发一种看似感性实则理性的情感。

  有些笔者苦恼于自己的文笔不佳,用词用语普通,就可以试着学习冷抒情,就算是白描,也能抒发最真挚的情感,何乐而不为?因为这种手法使用起来很困难,所以我建议想要突破自己的笔者们慢慢练习。

  最后,写诗歌得有自信,胜败乃兵家常事,一两次所作不佳很正常,多多练习就好。

延伸阅读
编辑推荐本月推荐榜绝品作文初三年级作文话题作文1500字作文
显示全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