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我们需要注意的细节

人生感悟
发表于 2022-02-09 13:55

  漂大漠,归故里,故里晨风依旧清凉,清冷得勾起无数伏案窗前的不谙世事的夜。从稳定的5000工资,到辞职后的前途未卜,跌至尘埃。习惯对不准确事件偶尔犹豫的我,一边犹豫着,担心着未来,一边向前走,且不会回头。

  不同文化的人说话方式差别很大,大家的语言音调、串联短语构成句子的语言方法、规则,所用词汇以及语码的使用方式有很大的区别。

  我们在交往时会注意会话的原则以及礼貌原则。因为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不同群体的人,文化价值不同,说话的方式不同,不过,虽然说话的方式有时差异很大,但每种都具有系统性,说话方式的差异只能在各自不同的文化(及价值体系)得到合理的解释,所以我们也可以去学习,去融入。

  我们每个人的社会都有社会规范,也就是行为准则、社会期望,我们就切切实实地生活在社会强加于我们的规范制约之中,对于我们是法律,是社会舆论,正所谓众口铄金。违反这些期望时,我们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或是社会或群体的冷落、非议、责难,甚至到法律层面。我们无意识地条件反射式地遵循和服从我们存在的社会的社会规范,我们的言语行为,说话时必须遵循社会或群体约定俗成的语义和语用规则,因不同的交往情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社会规范而不同。交往时,我们注意着言谈的时机、内容、起止方式、礼仪。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标准、态度、规范、信仰。

  交往时,有两种模式,社会地位—权势,平等。中国受传统的差序格局上尊下卑、卑己尊人,以下敬上、以卑对尊是权势的隐性标志,我们习惯用称呼语来表示权势,我们用头衔、敬辞,口语和书面语的礼貌称谓,反映出各自的社会身份。使用尊称、谦称或敬语,比如我们会称某人为某老师,但他的职业并非教师。您和你的使用也可以看出人们之间的身份、地位、亲疏。

  交往的时候除了展现语言的沟通当然还有我们本身以及外在的环境,也就是非言语行为的展现,这是标志社会关系的最敏感、最直观、最有效的。如,交往时的姿势、手势、眼神、体距、容貌、礼节、语气、服饰、场景。孔子不直接用言语而用姿态、容貌等方式与人交流,察言观色。对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姿态、容貌,让对方自动远离和接近。互相尊重、心平气和,可以谈。不看对方,只管自己讲话痛快,就和瞎子等同。

  我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社会规范,在成年之前就基本学会怎样在不同的场合、同不同的人交流。我们同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交往时会无意识地用本民族的文化准则、社会规范、语用规则来判断和解释别人的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往时把本民族语言的话语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而未考虑在这个交流环境下,面对对方应遵循的交际规范。不合时宜的提问、迟迟出口的道歉、不适时的恭维或祝贺、对问候语的不恰当反应,都可能会被当成没有修养,对他人人格的有意冒犯,而被认为是品行、人格的问题。

延伸阅读
美文控感悟类赞榜本周推荐榜本月推荐榜绝品美文人生感悟
显示全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