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答友人

人生感悟
发表于 2020-12-14 18:56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答友人

  老兄的外出旅游与很多人不同,目的比较明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某种更积极的意义、更高的境界,值得肯定。

  但你强调“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之说,这值得商榷。因为这句话在比较的表象之下隐含着“二者必居其一”的意味和“要行万里路而不要读万卷书”的暗示。其基本逻辑是:既然A不如B,即B比A好;所以在A、B两项之中,当然取B弃A。但是,先姑且不论是否A真的不如B,事实上在生活中“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并不冲突,并非要“读万卷书”就不能“行万里路”,反之亦然。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说法实际上是为了肯定“行万里路”而婉转地否定“读万卷书”,是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我觉得,似乎没有必要用“不如”这个词如此绝对地去区分“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的高下。古人只是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没有说前者不如后者,或后者不如前者。我们很难甚至是无法绝对地去评判“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优劣,更何况两者不但不相互矛盾,反而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网络上流传两句很形象的话: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可能只是个邮差;如果不思考,读万卷书可能只是个校对。这两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合理地阐述了“读书”、“行路”与“思考”三者的关系。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人类最复杂、最高级的活动形态就是思考。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思想指导行为,所谓“三思而后行”,有怎样的思想便有怎样的行为。读书,可以对别人或前人的思想成果进行思考并吸取其中的养分;行路,也可对所见所闻的自然景观和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进行思考并领悟其中的奥妙。所以刻意强调“读书”与“行路”孰轻孰重,是狭隘甚至是愚蠢的。

  人和动物一样,都有欲望和恐惧。所不同的是,动物没有思想,而人会“胡思乱想”。所以人会有无聊、烦恼和精神上的痛苦。

  不少好动之人,往往是身出门,心却没怎么动。很多人在遭遇烦恼之事时常常会“出去散散心”。外出游玩,大致或主要感受到的是身体各个器官的一种放松或兴奋,而思维的活跃度可能暂时会相对有所下降;当你身体安静下来的时候,你可能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去想一些事情。

  有些人干脆“不想那么多”,不停地游山玩水、聚餐唱K、“密室逃脱”等等,的确感到很开心快乐,压力释放或缓解,又或者通过这类开心快乐或压力的释放缓解暂时摆脱日常生活中无聊郁闷的感觉,或用它来掩盖其他一些远虑近忧。而这个“暂时”,也许一直重复下去,几乎成了“永远”。即便如此,如果身体和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我也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妥,毕竟在面对一些的确无法改变的现实困扰时,“逃避”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当然,还有一种是“身心合一”的出门,在名山大川的游历中感受“天地之灵气”而有所开悟,在都市乡村的穿行中思想擦出火花。但真正能够达到这一境界的人相信为数不会太多。

  有些生性懒动的人,虽然身没出门,心却早就处于漫游的状态了,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记得很多年前“利群”香烟有一句广告词:“利群,让心灵去旅行!”——哈哈~在“腾云驾雾”之中让你的思绪飞扬,这个写广告词的也真可谓用心良苦了。

  如果一个人的确能够通过阅读,或对音乐、美术作品的欣赏等审美活动,从中获得巨大的精神愉悦;通过对人生、对社会、对天地、对古今的思考,把世事看透想通,这样,也许他也有可能在较大程度上摆脱欲望和恐惧的羁绊,驱散无聊、烦恼甚至痛苦的阴霾,从而让心灵处于一种相对自由的境界,即便沉浮于尘海,亦可逍遥于世外。

  我想,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侧重于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没有必要像理财投资那样加以太过慎重的考虑,随心随性即可。正如有人喜欢养草,有人喜欢种花,有人喜欢美术,有人喜欢音乐,有人喜欢跳舞,有人喜欢下棋,有人喜欢打牌,有人喜欢喂流浪猫……个人认为,没有太大的必要对这些兴趣爱好区分什么高下优劣。

  人与人在很多方面不尽相同,甚至差异很大,很多事情上没有好与不好或者是与非、正确与错误之分,在保障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并视自己的财力而定,只要自己感觉舒服、自在、合适就可以。现代科技越来越发达,这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方式,人们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好恶和所具备的客观条件加以考虑和选择,这是现代生活的可爱之处。

  不要鄙视别人“庸俗浮躁”,也不必嘲笑别人“故作清高”——如此一来,便可释怀,心平气和,心清气朗。

延伸阅读
美文控感悟类赞榜本周推荐榜本月推荐榜绝品美文人生感悟
显示全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