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过所有的昨天,都是对故乡的怀念

9.7精品 情感文章
发表于 2018-08-11 14:07

  在文学的世界里,有太多太多关于故乡的描述,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一份思念;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这是一份亲近。
  当有一天我们走的很远,走的很久,会发现故乡就像妈妈缀扣子的针线,一针一线穿透着我们的心胸。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个或若干个故乡,地域的故乡,安放我们的身体,精神的故乡,安放我们的灵魂。

  著名导演贾樟柯,出生于山西汾阳,年少是怀着做导演的梦想,离开故乡,而后拍电影二十年,在他的镜头里除了记录着整个时代的变革外,也始终表述着他记忆深处的故乡,可以说,故乡给予他创作的冲动和欲望。
  2015年,时隔二十年后,45岁的他选择回到故乡定居。
  有人问他,是否有一天会再次离开故乡。
  他说:我不确定我是否会离开,即便会再次离去,故乡也依旧会存在我的心里。
  那时候,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不会被手机拉的如此近,但是会被思念拉的很近,拉的很紧。

  作家和故乡从来都是相互成就的。
  就像鲁迅和鲁镇,马尔克斯和马孔多小镇,以及余华和他的南方小镇。
  余华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学毕业后当过五年牙医,后弃医从文,迁居北京十余年。
  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他的文字简洁,冷静里透着力度,就像一把泛着银光的手术刀,剖析着社会。然而这笔下的一切都源自那个他出生和成长的南方小镇。
  他说自己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回家,因为家能让他感到安全。
  渐渐地,乡愁成了一种习惯。
  并不是所有的回忆,都会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比如说,故乡的记忆。
  当我们终于不知疲倦,山一程,水一程,渐行渐远的时候,才发现,故乡是更本剪不断脐带的血地,断了筋骨,连着血脉。

  斯那定珠,一位康巴小伙子,一个香格里拉的筑梦人。他出生于香格里拉深处的巴拉格宗,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与外界联通的仅仅是悬崖峭壁上一道不到一米的人马栈道。从这里到县城需要四五天。每当村里有人生病,到达县城医院的时候,由于四五天的路途耽搁, 这个生命基本上都已错过治疗时间。
  为了能在家乡的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天路”,他13岁离开故乡,出门闯荡。
  35岁时,他怀着千万资产回到故乡,用了十年的时间,为家乡修筑出了一条“天路”,将原本四五天的路程,缩短为一个小时的车程。

  诗人吉狄马加说:人类对故乡的怀念,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在经历一个现代化的进程,我们要拿到通向未来的通行证,另一方面,又要坚守自己的乡愁,这种精神上的回归,就是对养育我们历史、文化的一种致敬。

  故乡是什么?
  是我们年少时,想要逃离的地方;
  是我们年老时,天天想回去的地方。
  故乡是清明的那柱香,
  是中秋的那轮月,
  是春运时的那张火车票
  是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口音。
  故乡是起点,是终点,是即使永远回不去,也依然是故乡的那个地方,

 【赠言寄语】抓住乡愁这一块写,不容易啊,但这个点太大太宽泛了,于是你抓住了作家与故乡的关系,其中关于余华那一段介绍,什么泛着银光的手术刀,那一段应该是董卿在《朗读者》介绍余华时所说的。你可以引用,不能占为己有。 全文都是别人与故乡的关系,即使累加起来叙述多么行云流水,也终究是别人的。其实读者更想读到你自己与故乡的关系,故乡这个“根据地”是否在影响你,而你是否也在慢慢地影响故乡,这才叫相互成就。 文章立意很棒,但需要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这才叫功夫。我们一起加油。
延伸阅读
关于故乡的文章美文控情感类赞榜本周推荐榜本月推荐榜绝品美文情感文章
显示全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