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的宇宙人生

8.3 随感日记
发表于 2016-03-02 03:25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可以说,陈子昂这首《登幽州台歌》中传达的宇宙人生观贯穿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是汉诗的一大主题。正是由于诗人将个人情感升华至宇宙人生这一境界,这类诗作才超越了一人一事之囿,表达出人类在浩瀚的空间和无尽的时间中的渺茫,从而更轻易地使读者感同身受。

  中国的先贤,早早地就敏锐地意识到了时空的转换无情,生命个体的脆弱易逝。老子说:“天长,地久。”孔子也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由此,《诗经》里也早早地借用时空转换的场景完成情感的表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实际上,正是由于前面的时空转换的铺垫,后人才能轻易地知其所哀。这正是诗人的高超之处。

  其后,汉代诗歌更是将“人生苦短”这一主题发挥到了极致,对后世的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的《古诗十九首》里这类诗句俯拾皆是: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生年不满百》)“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人生寄一世,淹忽若飙尘。”(《今日良宴会》)。

  爱情和死亡,是古今中外文学的两大主题,因为爱情是大多数人都要经历的,死亡则更是所有人都无法逃避的。汉代的诗人们正是因为意识到时间流逝带来的就是死亡的到来,所以才会共同构起这一永恒的主题。

  在这一主题下,中国的诗人一方面是感伤,一方面是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自我,由此形成中国诗歌中“伤春悲秋”、“及时行乐”、“时不我待”、“今夕何夕”等几个主题。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林黛玉)伤春悲秋,如此。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冉冉孤生竹》)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今朝有酒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及时行乐,如此。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长歌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时不我待,如此。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代悲白头翁》)“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初冬夜饮》)“雪里盛开知有意,明年开后更谁看?”(《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开元寺山茶旧无花今岁盛开》二首其二)今夕何夕,如此。

  这样的情感抒发,道出了人类普遍的困境,因而也更易唤起读者的感动。

延伸阅读
美文控感悟类赞榜本周推荐榜本月推荐榜绝品美文随感日记
显示全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