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那些往事

8.3 校园文章
发表于 2020-06-15 05:38

  前些日,正值"六一"儿童节,打开手机屏幕,能看到来自各种渠道关于衢州一些学校的老照片。这里面有已经被拆除消失了的学校旧照片,也有经改头换面装饰一新的,还有被改了校名的各种各样的照片。望着这些老照片,我思绪万千,眼光在人民小学和衢州一中这两张老照片上足足停留了十几分钟。老照片将我带回到了儿时的记忆中,曾经的校园往事像这些照片一样,一张一张地在脑海里翻开。

  我小学是在人民小学就读的,学校位于市区马站底的弄堂里,学校不大,约十六、七个教室。学生基本都是按居民片区划分就近上学的。不知何故学校后来改名为尼山小学并迁址长竿街,原来的校址上造起了小区居民楼。我们那一届正好是小学六年制的最后一届,小学毕业后,我和班上的同学一起进入衢州一中读初中。原先衢州一中的校址在县学街30号,和当时的县委一墙之隔。

  念初一、初二时,我们的教室在学校老图书馆楼下,我们班主任叫赵慧英,她教我们的语文课。语文课记忆最深的是,高尔基写的《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风聚集着乌云,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一样高傲地飞翔……"那一段慷慨激昂的文字,真让人难以忘却。还有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鲁迅在《故乡》一文中的描写的润土,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有部分同学对数理化不怎么感兴趣,英语课本上也写满了中文字的译音。在那个拔乱反正的年代里,校园里的学习气氛很浓厚,课堂上基本是在中安安静静度过的。现在想起来还感到非常庆幸,那个阶段的确学到了不少的文化知识。

  那时,最让我们感兴趣听的要数地理课了,地理课老师高高瘦瘦的。他上课几乎不看课本,讲起课来声音洪亮,十分有趣。政治课是比较固燥乏味的学科,政治老师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每次上课都会给同学们讲上一段符合当时政治形势需要并加以渲染的故事。如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故事、革命战争年代英烈的故事、有关生活哲理的小故事等等。政治老师用他那细长的脖子摇晃着脑袋,津津有味地在讲台上讲故事,同学们饶有兴趣地听着。虽然我们都没有经历过战争,也不知道战争的残酷性,但还是能从他的故事中感受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懂得要倍加珍惜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

  念初三那年,我们的教室就在大操场主席台后一幢红色二层的教学楼里。教室旁边有棵树径须三人合围、树冠参天的枫树,徐柏友老师担任我们初三(4)的班主任,他教我们的政治课。徐老师是退伍军人,平日里没有笑脸,大家都有点怕他。读初三的时候有一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有一次,晚自习时,我们班上几个调皮捣蛋的同学把畚箕倒扣在半开的教室门上想捉弄一个同学,没想到徐老师先推门进来,结果畚箕就扣在了他的头上。一看教室里,我们全都低着头装着看书做作业,一声不吭,徐老师也就笑着把畚箕掀掉,没有跟我们生气。不过,捣蛋淘气,并不意味着我们恶作剧。它是有道德底线的,而且不管怎么捣蛋,老师永远是老师,徐老师是永远值得我们敬重的好老师!

  初中三年,我参加了两次中考,第一次是初二毕业后参加考初三的"中考",第二次是初三毕业后参加考高中的"中考",如此的令人啼笑皆非的遭遇,"中枪"就是我们这一届,原本是两年制的初中,轮到我这一届开始改为三年,于是,我们这一届的学生"中考"被考了两次。在初中阶段,我还结交两位同窗挚友,一个叫建新,一个叫晓卫。在校时,我们在学习上互帮互助;工作后,我们也一直保持着电话联系。

  那时,学校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校利用劳动课时间开展了学农活动,学农我们是在学校自己开垦的梨园劳动基地实习的。在老师们的耐心指导下,我们学会了插秧、割稻、种油菜等劳动技能。学农劳动,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不怕困难的顽强作风。

  那个年代,大家的经济条件都不富裕,大多是多子女,兄弟姊妹两三个的很常见,四五个的也不在少数,多的甚至七、八个,是"光荣妈妈"的子女,全靠父母俩养活全家。记得当时学费只要5元,即便是这样也有许多同学也不能及时交上。有些条件特别差的,打个申请还能享受免费的优待。

  我们这一代人也经历了不少的磨难,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末期,家中兄弟姊妹多,生活条件差吃过苦。上学阶段又经历了文革后期、黄帅反潮流、批林批孔、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粉碎“四人帮"等运动。在那动荡的年代里,度过了我们的青少年时期,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幸的遭遇,然而,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我也庆幸自己能在拔乱反正时期,顺利地完成了初中阶段的三年学习。

  我经常独自一人在想,人生的道路就像一辆徐徐向前的列车,朝着早已设定好的终点目标前行。沿途有美丽的风景,也有坎坷和波折,与列车有所不同的是人生没有返程。沿途有许许多多车站,每个车站就像人生的某个阶段。坐在车上只要稍微眯一下眼、打个盹,就过了一站,离终点站更近了一步,有的人在半途中下了车离我们远去。人生有多少人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又有多少人能到达终点站。

  而我在衢州一中校园里的那个阶段,就像我人生道路上一个小小的车站,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但是,有些事可以轻易地忘记,而有些事虽然短暂,却始终无法忘却。因为在那里有我少年时的梦想,有一段难以割舍的情结。那母校的校园,那红色教学楼,那高大参天的枫树,还有当年教过我们的老师、同学,都深深地刻在那一段记忆里......

延伸阅读
美文控校园类赞榜本周推荐榜本月推荐榜绝品美文校园文章
显示全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