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游记散文

散文 时间:2023-01-30 23:33

灵隐寺游记散文1

是日三月阳春,我去了神慕已久,藏匿在杭州西郊之外,青山绿水环抱中的灵隐古寺。

在山脚下车后,我盘亘在曲曲弯弯绿荫覆盖的山道上,只见山道两边修篁葱森,奇葩满涧,古洞野鹤,蝶欢禽歌。山崖陡壁上佛像浮雕一尊尊多得不可胜数,叫我耳目无措,应接不暇,使人宛如置身在神话中的佛国仙境。

灵隐寺,中国佛教古寺,又名云林寺,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

灵隐寺正门为天王殿。

灵隐寺主要就以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建筑构成。

当我一路欣赏、惊叹,迂回而上时,乍然悠悠的钟声撞入耳膜,“嗡…嗡…”的钟声在静山深谷中久久迴荡,使人不禁联想起南朝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中意境。

随级而转,循声而往,嗬!只见好大的一座庙宇扑入眼帘,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屋顶上琉璃筒瓦,烨烨闪闪,外檐内抬梁穿斗式的梁架结构、四周的廊檐围梁上处处描金画彩,富丽堂皇。门楣上、楹柱上各处镌刻着潇洒苍劲,通达流畅的千古联句,两边古朴的红墙沿着山脊迤逦而筑,消匿在后山的绿黛之中。在两扇高大厚重的朱漆大门之上横着一块气势压人的匾额,上书“天王殿”三个遒劲的金楷大字。

灵隐寺天王殿内供奉的是弥勒菩萨。

我抬着左脚缓缓地迈过粗大的门坎步入大殿。霎时,被四周鎏金塑彩,神态各异,高低错落,大小不一的佛像,以及热闹场面中香客们虔诚的顶礼膜拜景象而惊诧而张舌瞠目。

只见幽幽旷大的庙堂内红烛高烧,明明晃晃闪闪烁烁。神像旁一位披着红缎袈裟的长老正领着一班青衣和尚们双手合十,口口蠕动着闭目诵经,做着每日例行的功课。

大殿正中央一尊硕大的弥勒菩萨高高地趺坐在蒲团上,袒胸露腹,光头凸肚,张开大嘴,笑容可掬,表现出无限的慈善和大量,犹如在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风尘俗子。使我想起北京潭拓寺内,也是在弥勒菩萨两旁的一副对联:“大肚能容 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 笑世间可笑之人”,使人顿觉开悟,想我们平时与人之交往就应具有菩萨般宽宏大量,慈悲为怀的心,不应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斤斤计较,生活中有些人甚至还为了芝麻绿豆的事闹得不可开交,频生闷气,现在想想是何等的不值。要是大家都在工作上、生活中商量办事和气相待,那么在生活中又能省掉多少烦恼和纷争!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佛家的“与世无争〞,劝人空灵如禅,用心行走于世,淡看世间繁华,还有其积极一面的。

这时,只见庙堂里人头攒动,菩萨周围的一些善男信女们个个正手捧供果香火,在明明灭灭的烛光下跪拜的跪拜,敬香的敬香,神情肃然,口中还念念有词,那副虔诚的神态,至今想来还会令人感动。

两边靠墙的佛台上站着四大金刚,各各擎戟扼妖,神态逼真;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真叫人为我们国家古老而优秀的文化遗产拍案叫绝。

在弥勒佛的后面供奉的是护法天神韦驮菩萨。

韦驮菩萨,头戴金盔,身裹甲胄,手执金刚降魔杵,面露凶相,威严无比。人们之所以把它放在弥勒佛的背后,据我先前所看到的书上讲,瞿秋白先生曾对人解释说:韦驮菩萨因为嫉恶如仇,一旦发现尘世的罪恶,就爱打抱不平,就会拔杵相助,伸手管事,但佛家是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为理念,即要以悲悯之心来善待众生的,故生怕这尊菩萨因窥见人世间的不平事而犯了杀戒,所以在塑像时就让它只顾佛面,而不让它看见纷扰的尘世和罪恶的人间。

我怀着敬畏和至诚的心,叩拜了这尊敢于为尘世除害灭妖的菩萨,心想菩萨都有仗义为善,耿直助人之心,见弱肉强食而不容,更何况我们这些有血肉思想的人了,更应除暴安良,同舟共济,为人类互助携手共进,为创造世界大同而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由第一殿走出,接后就见第二殿“大雄宝殿〞,金底黑字大匾高悬头顶。

门前宽大的青砖平台上,一只硕大的古铜香炉鼎足而立,正袅袅地散发着青烟,旁边两排红烛冉冉而旺,氤氲着庙宇中特有的檀香烟火,下面众信徒香客摩肩擦踵,焚香膜拜。

大雄宝殿是灵隐寺内的主体建筑。此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歇山三重檐屋顶,为清代宣统二年(1910)重建,高33.6米,华丽明烁,恢宏壮观。殿内正中莲花座上趺坐着佛祖释迦牟尼的装金像,双目向前凝视,右手微抬,似在说法,妙相庄严,气韵生动,肃穆而又亲切,民间常称“我佛如来”。

如来佛专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相传三千多年前,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皇室家族。释迦牟尼自幼见多识广,在见识了世间百态后,他对人间的生老病死感到痛心,便下定了拯救世人于疾苦的决心。于是他离开皇宫,来到一棵菩提树下修行。经过多年的苦心修炼,释迦牟尼终于修成正果,然后他四处度化世人,成为了众人皆知的如来佛祖。

如来是佛的德号之一,如来的意思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如来佛祖面前的长条供桌上杯盘罗列,蜡炬滴泪,香烟缭绕,祥云蒸腾。和尚们浅吟低唱的诵经声和木鱼”笃、笃〞声此起彼伏。

周围十八罗汉,天兵天将,镇龙伏虎,各呈一态。尊尊惟妙惟肖,个个活灵活脱,真有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之神韵。

你不要看这些神像有的样子挺可怕,听老人们讲,它们可都是除恶扬善之神,只要我们不做亏心害人之事,时时虔诚地向它们祈祷——因为古人有说,“天网灰恢,疏而不漏〞“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只有这样,菩萨才会保佑我们无病无灾,延寿天年。

…… ……

一殿、二殿、三殿、四殿、五殿,当我从最后的华严殿后门走出,眼前豁然一亮,长喘一气,一扫庙宇内昏黯憋闷的气息。

踏上后山,见高峰挺秀,群山叠翠,近处山腰上梯田里和尚们布种的菜畦一片葱郁,生机盎然,一列列一行行齐整划一,井然有序。

附近绿隐山道,红遮亭阁;极处古树森齐,远禽鸣岱,真如蓬岛瑶台,一片祥和,使人如置身世外飘飘然临仙一般。

眼前这景象使我联想到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以后,国企和各级私企及低层民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秩序井然,競競业业地劳作,不忘初心,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使我们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从而换取更多的收益提高自己的生活。高收入换来高消费,让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先前人们对神佑的敬念,顶礼膜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不也是反映了人们对太平盛世的想往,对富庶生活的期待吗?正象一副楹联所题:“瑶池诸神看天堂 不过如此,银河八仙惊人间 争相下凡”。到那时,我想天上众仙们想加入我们人类的球籍,踏至纷来,排队时也要拦起蛇行通道,他们手举身份证件,熙熙攘攘喧闹着要抢着办理了吧。

…… ……

下山了,一幢幢肃穆庄严的金銮大殿逐渐隐没身后,锣钹钟声渐消,终至不见。

写于二0一八年四月

改于二O二三年元月二十八日(作者:陶艹人)

灵隐寺游记散文2

每次去杭州,必游灵隐寺,游林隐寺必驻足寺中的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总会给人一些启迪、一些开示……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嗷嗷大哭的,好像冥冥之中就知道今后要遭受很多的苦、很多的难;同样,每个人离开这个变幻无常的世界时,依然会带着种种的遗憾、在自己的眼泪中或别人的哭声离去,像是对自己一辈子的苦与难的祭奠。

这,就是人生……

人生有的很长,有的很短,但无论长的人生还是短的人生都会面临着很多的苦与难——“生、老、病、死、爱离别、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这么多的苦与难,在或长或短的人生中哪还能有“多如意”呢?

故古人常言“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

苦也好,难也吧,终究还是来到这个世界,这不是自己所能选择的,也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嗷嗷大哭来到这个世界只能证明自己的到来,绝不能彰显自己的抗议,因为抗议是无效的。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抗议无效的哭声改变不了什么,那就只能面对人生之路上的“八苦”。

如何面对?

这是一个深邃的话题,深邃到我们谁也谈论不起,谁也谈论不了。

如果上述深邃话题过于深邃的话,就说点朴实些的——好多的面对人生之路上的“八苦”措施就最后而言大都是“徒劳”地。

芸芸众生、茫茫世界,作为暂时主宰社会的“人”——我们,其实是很渺小的,渺小的如飞蛾扑火,渺小的入蝼蚁撼树,人定胜天的思想除了证明我们的夜郎自大之外别无他益。

但,这绝不意味着作为暂时主宰社会的“人”——我们,就要听之任之。

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力为之,至于结果怎么样?那真不是“人”所能决定的,甚至不是“人”所能影响到的——虽然我们是社会的主宰,但毕竟是渺小的、是暂时的。

所以作为暂时主宰社会的“人”——我们,“只求半称心”,剩下的“半称心”就交给天命吧,天命不可弃,天命亦不可违,正所谓“尽人事、听天命”

以“半称心”面对世间万事,抛弃了“全心”,不奢求“贪心”,哪里还有苦与难,只会“多如意”

万事只求半称心,人生皆为多如意……

后记: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半命半天半机遇,半取半舍半行善;半聋半哑半糊涂,半智半愚半圣贤;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半亲半爱半苦乐,半俗半禅半随缘;人生一半在于我,另外一半听自然(作者:微笑人生)

延伸阅读
美文控情感类赞榜本周推荐榜本月推荐榜绝品美文抒情散文
显示全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