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文化的散文

散文精选 时间:2022-11-29 22:57

1:关于传统文化的散文

传统文化如一杯烈酒,它的酒香从杜康的技艺里流淌了五千年,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该举起此杯,只为赋予我们自己国人情怀。

只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慢慢的陈列在博物馆了,我们学习的皮毛怕是难登大雅,姑且用咱的微末之识写来看看。

首先要明确的是传统文化有必要学习,但是也要明白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不止于四书五经、道德经、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等书籍,而我觉得传统文化是广泛的,它包括古代书籍、绘画、中医、瓷器、雕刻、乐器、戏曲、皮影、五行八卦和风水婚葬都是传统文化,同时地方民俗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例如故乡的高山戏、社火、跳大神等都是传统文化。

那传统文化有学习的必要吗?鲁迅先生说过,大概意思是学习传统文化总感觉与现实脱节,而外国文化就对现实很有帮助,甚至于觉得传统文化是躺进棺材里的僵尸,过于高大上,而外国文化更多的是现实中人的写照,这也就是鲁迅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

我们是不同时代的人,可能对于各自的看法没有对错之分,我只是想站在这个时代说说咱们的看法。

我觉得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有必要好好学习了,就从当前社会的人逐渐丧失廉耻与阳刚开始,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与发展。

我们应该摈弃外国月亮圆的意识观念,这种摈弃应该从九零后、零零后开始,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自信,我们应该自信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比外国的资本文化差,但是这种自信是自己博采众长的学习比较树立起来的。

为什么学习传统文化,为什么我们要文化自信,咱就简单的举两个例子吧。

第一个例子是二零一五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他的获奖成果是青蒿素的提取,可你知道她的灵感是来自哪里吗?确定的说是来自中医,更来自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

第二个例子就是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科学家提出了量子纠缠,可你仔细一想他的理论不就说了个阴阳八卦,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吗?我感觉和咱们的八卦文化没有区别。

通过实例得出咱们的传统文化有必要学习,而且要博采众长的学,至于是不是糟粕是不是封建迷信,那就像是一碗饭,好不好吃只有自己尝了才知道,就像臭豆腐、鲱鱼罐头、咸鸭蛋,可能有一些人不喜欢,可也有人喜欢不是吗?

只是咱们现代人可能学习传统文化比较难,因为我们已经和传统文化出现了隔阂,列如文言文的晦涩难懂,地方民俗的自我意识的落后与土里土气,我们已经和传统有了隔阂,如果要学习传统文化就得沉下心来,带着好奇、享受的心态去学习,更要遇到问题不打退堂鼓的刻苦十分。

如果学习传统文化,我建议所有和我一样想要学习传统文化的人从听开始,咋去听一听古风歌曲、听一听戏曲秦腔、听一听黄梅戏、听一听家乡社火里的十二大将、多听一听传统相声,等对传统有点兴趣了在去学习。

学一学毛笔字,看一看王羲之的兰亭序,自己也用毛笔写写看看自己写的有多丑,也可以去看看清明上河、千里江山图、八骏图和齐白石的虾,也可以了解下辜鸿铭眼里的中国人,了解中国人极致的心灵享受,了解中国人所独有的温良。

如果你有点兴趣了,在看看木匠、石匠的雕刻,了解下啥是墨斗,再去看看中国的古建筑,看看我们的建筑和外国的建筑相比谁是孙子?谁是爷爷?扪心自问的想想外国人知道什么是天人合一吗?知道什么是有利于人身心健康的风水吗?

等你有了点文化自信了,你再去看书?看看伤害杂病论,你也就是半个中医了,在看看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你也就是很优秀的中医了,你基本上可以救死扶伤了。

什么十三经、四书五经、楚辞离骚、诗词歌赋的慢慢的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所思所想,也可以看看红楼梦、西游记看看书中到底藏了多少哲学,藏了多少古人的小心思。

至于道德经、易经之类的,看几个名言名句就可以了,那一般人看不懂,等年纪稍长些了在去看看。

总之我觉得学习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也是很急迫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成为中国人的必经之路,其实如今的我们不过是长了中国人的模样,骨子里有多少是站不起来的洋奴,尤其是多少女孩子被西方的资本文化给捧杀了,整日标榜着独立自由,可是却连面对现实与问题的勇气都没有,整日的就是做梦,梦想着自己不用变得优秀就能遇到有本事的人吃喝无忧、钱随便花就好,而从不懂得脚踏实地的自我拼搏,通过努力实现人格独立。

我们不学习、不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就会成为别人的文化,我们在想尽一切办法的消灭自己的文化,而外国也在想尽一切办法的抢走我们的文化。

我们的端午泡菜被韩国抢走了,我们的中医在国内被无情的打压,却在日本中医专利无数,中医的外衣下技艺精湛的中医大多都在日本了。

我们过年要禁放烟花、清明要禁止烧纸钱、端午禁止划龙舟的,甚至于幼儿园长大的孩子方言也都不会说了,就这样我们渐渐的把自己的传统文化自己消灭了,现在真的没人知道元宵节要猜灯谜,重阳节要干啥,所有剩于知道的节日也就只剩礼尚往来的送礼拍马屁了。

也就在这迫在眉睫的时候,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也该成为我们的责任与担当,我们应该自告奋勇的学习传统文化,好好的继承传统文化,也要站在这个时代的前沿去发展传统文化。

我自信我们的传统文化很优秀,很值得每个人学习,我们没有资格嘲笑与看不起,我们也不应该如此的活在无知的自信里。(作者:任强玉)

2:传统文化该传承吗?

传统文化的流传越来越淡,而今的人们把传统的文化渐渐的掩埋起来了。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她是我们中国人自有的一种文化,也是土生土长的一种文化。然而现在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东西呢?又有多少人了解这个东西呢?这是没有多少人的。有些人说唱戏是属于落后,是跟不上现在的时代的一种表现。大家都喜欢的是歌曲,歌星等等。我想问的是歌曲是流行,但它就一定是新时代的标志吗?国家又有那条规定说歌曲就是前进而戏曲就是落后呢?

身为中国人的我们现在对一些古老的传统文化只有无知的表现。并没有去好好的发扬她,去拥护她;我们的东西我们自己不感兴趣,不在乎,反而外国人却在学习着我国的京剧,让我们感到不喜欢甚至新一代人所厌恶的东西却被外国人在学习着。最可笑的是我们自己产的东西自己不买,而让日本进购去贴上人家的商标后我们却都抢着买。这又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我只能说这是一种庸为的表现。

我们国家的戏曲现在正在面临着的问题就是慢慢的被我们遗失掉。那么遗失后还会有传统文化可言吗?当然传统文化不只是这一点,还有许多,但如何就能保证我们对其他的不会遗失呢?又怎么能够保证我们会发扬传承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过年’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词了,而在过年的时候又有一个习俗‘拜年’也许这不算是习俗,因为拜年是全国通用的。但就一些地方而言她也有着不同的细节。就我的家乡而言,记得我的小时候也就有个四五岁左右吧,一到过年就高兴,因为过年能穿新衣服,最主要的是过年的这几天家里会来许多拜年的亲戚朋友;他们来的时候都拿着礼物,也有的是一年到头才见这一次面,所以显得格外的温暖、亲切。

你来我往的特别高兴。最欢喜的是过年时要唱戏,我们那唱的是秦腔,每到过年的时候就唱大戏,闹新春。然而现在的过年却感觉不到以前的那种活跃,那种气氛了。那么是我长大了对过年的好奇心没有以前的浓了,还是别的原因呢?

其实年龄的增长是一方面,而最重要的是现在的人们还是把过年,拜年都看淡了,现在的拜年并没有以前那种实心,就仿佛是上级传达的命令,下级完全应付一下走个形式就行了。现在过年时唯一能感觉到的就是‘没意思’。我估计在过个三五年拜年这个习俗也就渐渐的没了。

传统的文化我们是否要传承下去呢?到底是该传承还是该遗失呢?如果没有了戏曲,没有了国粹那么我们国家还有什么独特的呢?还有什么象征呢?其实国粹标志着我们国家的特色,象征着我们国家的独有。就像一家拉面馆里如果没有了特色,那还有啥值得客人留意的呢?

如果我们把拜年这个习俗遗失了,那么过年还有意思吗?还有必要再过年吗?如果不过年那么还有春节可言吗?如果没有了春节那么我们国家就更没有传统文化可言了。就像是父母没有了孩子,他们会高兴吗,他们会顺心吗?他们只有惆怅和失落。

所以说传统的文化我们还是要传承下去的。传统的文化就是我国的独具特色。我们应该发扬我国的独具特色。(作者:现实@梦境)

3:同胞们!我们的文化自信何时才能觉醒?

改革开放至今已经过了近四十一个春秋,这四十多年间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由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如今取得的成就使每位国人都无不为之骄傲,使每位外国朋友都无不为之称赞。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国民因此沉浸在富足的物质生活中,而失去了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我们都清楚的一点是,对精神世界追求的动力来源于对自我探索的好奇,精神世界的缺失意味着国民的意识认知判断能力的丧失。这正中了国外扰乱国家安全的不法份子的下怀。党和政府发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后,随即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十九大上习主席在“三个自信”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自信”这一全新的概念,这也昭示着党和政府已将这一社会问题提上了工作日程。

我们在谈论对某件事情要有自信的时候,首先要搞清楚这件事情的内涵与外延。那么“文化”指的到底是什么呢?对于这一问题,我的回答是文化是一个文明所从事的人类活动在时间这个大筛子中筛选出的智慧结晶,这些智慧结晶在传承的过程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对于一个文明来说失去了对文明的文化自信,就是对自己整个文明所有的否定。

华夏文明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在其历史长河当中所产生的文化瑰宝数不胜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具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还有近代以来新思潮下产生的新文化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华夏文明的文化组成成分。对比当今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历史,我们华夏文明的历史厚重感可以说是遥遥领先,对于有如此巨大内涵的文化我们怎能不自信?

谈到如何让当代的中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上,我们所有人的内心都不由得为之忧虑。如今中国青少年被来自各个方面的垃圾事物吞噬着那个还未成型的灵魂,那些虚无飘渺的游戏像一只只饥饿的猛兽般蚕食着他们的精神;那些毫无内涵的低俗娱乐像披着妩媚人皮的狐狸精诱惑着他们的思想;那些丑陋又肮脏的黄赌毒像一个个无形的大山压烂他们的身体。我们从没有否定过人应当要有娱乐的权益,但我们应当思考一下娱乐至极是否就是我们想要的权益?这些娱乐是否适合所有的人群?我们在享受市场经济带来的美好时,同时也把那些污秽的事物带了进来残害着我们自己。

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可是在引进外来文化时却没有保护好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国家得到了很多,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在过去的那些年里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不停的一件件的沉没在历史长河当中。如果任由其对我们的文明肆意的蚕食,我们终将成为一支失去根茎的花朵时日无多了。若想一个文明真正的强大,不仅仅是先进的火箭大炮所展现的强大军力,其更深层的体现是一个文明的文化内涵是否能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民并使他们为之倾倒。显然实现这个愿望的前提是我们自身要具有足够的文化自信。

对于大部分的国人来说,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不如西方文化那样摩登,这就是还没有给传统文化展现自己的魅力时就已经被拒绝了,被否定了。在我看来这种行为是多么的无耻。我们都还不曾了解过一件事的时候就说自己没兴趣更有甚者称其太土,无法欣赏。可是我们是否真正的去给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机会,能够让我们去了解它们,去体会,去品味其中的内涵和意义。京剧大师王佩瑜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另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对于戏曲而言,你只有真正的进剧场听了之后,才能知道其所带来的震撼,可我们宁愿花成百上千的钱去看一场演唱会,也不愿意花几十块钱去听一场戏。从对戏的态度上我们也能了解到,我们的文化从不缺少美,也从不缺少内涵,我们的文化缺的只是一个机会。

究其原因我想中国的教育难逃其责,我们一面说着应试教育如何如何的限制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但又都乐此不疲地去用应试教育去解决教育的问题。可是这种教育是有缺失的,而缺失的那一部分正是我们自身的优秀文化,在如何做人,做怎样的人这样的人生重大命题上,我们的教育没有给出任何的答案和指导方向。在如何树立文化自信这一问题上,我想以上两点如果能够得到完善,国民的文化自信觉醒便指日可待了。

一个文明拥有文化自信,也意味着这个文明的国民也拥有了文化自觉,一旦有了文化自觉,这个国家和文明将会有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只因其学会了传承传统文化的奥义。一个文明的觉醒同时也意味着在人类众多文明这个大家庭中开始展现其优质内涵并引领着整个人类文明继续的前行。(作者:坐上板凳)

4:中国的传统文化自信力

盘古开天地以来,炎黄子孙就在中华大地上生活劳作,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但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降临,快餐文化的广泛传播,人们获取知识途径变得更加便捷,中华传统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的冲击和误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多样、丰富的世界文化激荡中,我们要想站稳脚跟,守住我们精神家园的话,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刻不容缓。

文化兴国运,文化强民族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强盛不衰的恒久的精神驱动力。

上世纪七十年代,全球经济萎靡,而属于儒家文化圈的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却出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实现了经济腾飞,创造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奇迹。探寻其中的深层原因,除却自身的地理位置及外部环境因素外,人们惊奇地发现:这得益于日本与亚洲四小龙所倡导的同一文化传承一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儒家思想。正是我国儒家所推崇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仁者爱人”的人文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以及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促进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

而作为儒家思想文化圈的核心一今天的中国,已今非昔比。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们的思想追求更加的积极,中国人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之间的必然联系。挖掘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中有价值的、有益的思想资源,为我所用,这迪切需要在我们青少年一代中树立起文化自信,积极主动地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夯实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从而推动祖国经济快速腾飞和民族的持续强盛。

“守正”、“出新”,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新时代的我们要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立足当代中国现实,既要守住传统文化的“正解”,同时又能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推陈“出新”,以古人之规矩,开当今之生面。

前几年,播放平台的一些文化内容的输出,盛行娱乐至上之风,令人厌倦之极。比如电视剧里,为了娱乐观众,出现了可以让一个人变着花样神一般地杀掉成百上千个日本鬼子的抗战神剧,也出现了导演一部毫无现实审美意义的玄幻神剧,更有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不尊重历史事实,只为追求收视效果,便胡乱更改历史事实等等,这些事例的背后,无不充分说明了坚守民族本位,坚定文化自信,必须牢牢地守住传统文化的“正解”,不忘本来,我们的传统文化才会立根于群众文化之中,为群众接受,传承并发扬光大。

2014年,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需要我们据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辩证舍取,然后推陈出新,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回首历史,中华文化历史沧桑,与时俱进。在交流互鉴中“出新”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设计,集中国古代吉祥云纹,中国传统卷轴,立体浮雕式工艺于一体。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通过现代手法对斗拱、中国红等中国元素,进行演绎创造,表达了“中国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之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还有秉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的“一带一路”倡议,“双语桥”系列活动等等,这一系列的中华传统文化之“出新”,无不向世界展现出了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现代中国精神。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树立起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

5: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一向神秘而富有魅力,向来被国外友人推崇和喜爱。在中国,这些优秀的文化正在消失,科技的发展,无人传承是主要因素。传承中华文化,就要做到与时俱进,为传统注入新的活力,有了创新才能持续发展。

关键词:文化发展、继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历史遗产。文化的每一次演进,都伴随着社会的巨变。文化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 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文化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965年5月,考古学家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了据今约170万年的猿人化石,称为元谋人。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确证。从古猿到人类,这是两大物质形态之间的转变,是生命物质实现的质地飞跃,而文化就产生于从猿到人的转变中。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的发现证实了中国种植业和制陶的悠久历史。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过着群体打猎的生活,渐渐地也就人们相互之间一种凝聚力,也形成了文化的一种基础,人与人之间注重和谐,把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自然相结合起来就是当时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这种基本精神也使传统文化具有兼容性,它包罗万象,以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各种文化,是中国文化拥有了广度,让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发展的一个邹形。

随着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时期,传统文化变成了一种奴化的文化,为奴隶社会服务。在这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出现了文字,也就是第一种文字——甲骨文,这后来是历史记录奠定了基础。还有的就是在奴隶社会末期,也就是春秋时代,奴隶社会的文化达到鼎城,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以孔子为代表儒家文化,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最为繁荣。期间还出现了我国古代的第一步伟大诗篇《诗经》,描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人们的生活风貌,文化背景,成为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的历史文献。

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君主制度,中国社会开始步入封建社会。在各代君皇的统治历程中,儒家文化渐渐地被确立为主导思想,深受历代君主的提倡,慢慢的演变成宗权族权文化,提倡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等级制度。科举考试是当时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科举制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逐渐发生改变,直到明朝以后以八股科举考试为主,这成为科举考试的一次败笔,毒害了无数学子积极追求文化知识的心态,制约着中国文化的进步。在漫长的社会,人们习惯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制度占据主要地位,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统治者残酷的剥削着老百姓的劳动成果。由于受着封建儒家思想的桎梏,人们养成了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对外来文化的排斥,以至于中国慢慢的从世界文化中落伍,成为晚清政府深受列强欺压的根源。总的来说,虽然封建社会极大的束缚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但也形成了封建文化独特的一面,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吸取,去传承。

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正变的越来越小,人们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在西方文化的阐释下,现代化被理解为“大同”加“多元”,理解为汽车降价、看好莱坞大片或到世界各地旅游,理解为消费,甚至与个人主义等同。在此情形下,中国社会近几年出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抛弃了优秀传统文化,被动西方化了。

每一种文化,在其原初的自我认识上,都是普遍性文化,是就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神、人与时间等基本生存维度所作的思考和安排。因此,全球化的出发点是承认每一种文化“内在”的普遍性,而不是将其特殊化。

科技的发展,使人对于物质的需求也逐渐提升,造成的后果是,一些传统技艺无人继承。这些慢慢失传的技术是中国的珍宝。手工制笔、编织、纺织、刺绣、剪纸、雕刻等技术很少有年轻人学,年轻人的功利心,他们吃不了苦,传统技艺的传承出现了断层。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人继承,这是传统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三、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途径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一套具体的做法和合适的路径。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五四以来在文化方面总的看是破的多,立的少,从近百年来的文化讨论来看,一些相同的主题几乎过几年就被重新提起,老是在批判传统——重建传统——再批判传统——再重建传统里兜圈子。结果是,在如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再犹豫彷徨了。要从娃娃抓起,从最基础的典籍着手,从最基本的文明礼仪和规范做起,在文化建设方面多做扎扎实实的工作——现代化。这里的现代化主要指的是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强规划,加大投入,特别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认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实保护我们的文化瑰宝。

生活化。逐步使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成为日常生活规范。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行为准则,形成相互尊重、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互谅互让、友好协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创造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维护公平、伸张正义的社会氛围。

社会化。使中华文化走入社区和社会,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承。

教育化。使中华文化成为小学、中学的重要课程。要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活动。

网络化。要把中华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四、结语

因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文明共有精神家园,需要我们摒弃任何文化成见,公正客观地对待人类在其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各种不同的优秀文化,正确认识各种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与融通,这是发展和繁荣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路径。

6:浅谈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否

古语曾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晋文公设立寒食与清明,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心护主,后来在民间慢慢发展为祭祀、扫墓的习俗。

但是,就在中华文明一代代的传承过后,是不是漏掉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呢?

清明节在民间流传的初衷,是祭奠逝去的先祖,纪念前人所留下的伟大功绩,让子孙后代世世代代记住祖先,以告慰在天之灵。

但并不少见的是,每年的清明节,在公墓前,玩手机,高声谈笑,甚至奔跑打闹的年轻人都不在少数,这样的“扫墓”真的能达到“纪念”“怀念”的效果吗?

——从什么时候开始,连清明节上坟的习俗,都已经成为了一个走过场的形式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就连清明节去挂社、扫墓,都像是完成一项一年一次的任务,而非真正怀有崇高的敬意去缅怀逝者,那么在这么多年的传承后,清明节的扫墓是否已经变了味儿,成为当代人表达敬意的一种“作秀”方式呢?

如果连其中包含的情感和初衷都已然不再,那么,这样的传统节日、传统习俗的传承到了如今,倒是像极了一个笑话,它们又还存在什么意义呢?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千年沉淀,沉淀下来的只有这样毫无意义的“仪式感”吗?这样已经近乎于没有意义的事情被坚持下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无非是人们的自尊心在作祟,生怕哪年自己不去扫这一回墓,便会落得他人口舌,落下个不孝子的名声。在我看来,不抱感情的扫墓,与不去,根本就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孝与不孝也根本就不该从这些繁琐的仪式上去判断,真正的孝该落在实处,而不是在逝者已去过后来惺惺作态。

退一万步讲,逝去的人们就真的希望看到这一切,看到自己的子孙不抱任何伤感、任何怅惘的过这么一个过场,做这么一次秀,真的会高兴、会感到慰藉吗?

恐怕未必吧?不仅如此,到了今日,哪怕只不过知道清明来历的又不过只有寥寥几人。

除了清明节,变味的传统节日比比皆是——缅怀屈原的端午节,沦落到今日只是一句“放假了”所全部概括殆尽;阖家团圆的新年,年轻人却纷纷抱着个手机在手机上抢“红包”,把本该陪伴的亲人冷落在一旁。

这样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是我们、是中国人想要传承下来的吗?历史感的厚重,就这养被岁月的锉刀一点点磨平,锉去了。在快节奏的当代生活里,繁杂的礼节被慢慢省去,但在省去这些礼节的同时,却也失落了许多本该被保留下来的美好情感。

变味的传统文化是否传承下去,这个问题,我想,还需要更多的人逐渐重视起来罢……

7:中国传统文化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峥鸣,历史与传统历经千年沧桑变幻,最终凝结成华夏民族最璀璨夺目的瑰宝。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于炎黄子孙的意义不言而喻。

冯骥才曾言:“岁月失语,唯石能言。”历史的痕迹镌刻在文物与建筑之上,也蕴藏在礼仪传统之中。现在的我们,也许很少能见到当年火树银花,一夜鱼龙舞的佳节盛况,也许很少会去登高赏菊,遍插茱萸。我们更多的是用更为简单方便的方式去庆祝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用象征性的食物代替了繁冗的礼节和活动。

也许有人会说,不再正式的节日氛围冲淡了仪式感,传统节日变成了简单的假日。实则不然,当我们解开粽子的那一刻,心中马上映出的便是“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的屈原,想到他鸷鸟不群,卓然高立,最终却殒身于汨罗江。当我们拿起月饼的那一刻,下意识望向天边的一轮明月,想到的是广寒宫中的嫦娥和玉兔是否也会有思念的远方。

仪式的简化抹不去五千年文化在我们骨血中留下的印记,信而好古的中华儿女不会因为简单的庆祝方式丧失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因此,对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转型而带来的变化,亦不必过于焦虑。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传统文化若一直待在故纸堆,博物馆中,只会被尘埃湮没。随着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日渐变化,只有结合新思维,融入现代生活,传统文化才能获得长久生命力。

君不见,中式拔罐于里约奥运会上在外国运动员中风靡一时,青花瓷等中国元素在国际舞台上圈粉无数,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尽显中医魅力。凡此种种,无不是主动拥抱世界,融入现代生活的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文化自信。龙凤是图腾,汉字是胎记,传统节日是象征。与其终日哀戚于传统文化是否会失落,不如做出实际行动,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主动创新,与时俱进,让中华传统大放异彩,让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余光中的怀古怀旧深情辗转于唇齿之间,满溢在字里行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传统带来的历史文化记忆永远不会褪去,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在铭记的同时赋予其更鲜活的生命力。

延伸阅读
美文控心情类赞榜本周推荐榜本月推荐榜绝品美文心情文章
显示全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