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内心的安宁,去雍和宫吧

抒情散文
发表于 2022-01-29 21:45
为了内心的安宁,去雍和宫吧

  春节正是香火旺盛之时,雍和宫却关门了。看来它也不能免俗,要让位于人间烟火。几万人排队去争烧第一炷香的场景不会出现了,代之而来的是在家里闭门思过,该死的奥密克戎!

  说来我还算是幸运,看了朋友圈腊八大放粥的图片,第二天就去了雍和宫,正好是关门前的夹挡。这是我第一次迈进它的门槛儿,尽管很多次路过那个路口,无数次从远处看金碧辉煌的飞廊楼阁。

  奇怪的是虽然不在年节那个刻儿上,前去雍和宫的人仍然很多,像我这样去参观一下的人看起来很少,年轻女性居多,听过女生去雍和宫拜佛最灵的说法。不同于三里屯花花绿绿的时髦,她们大多表情凝重,举止乖张,逢台必礼,三叩九拜。香炉里烛火袅袅,一派虔诚肃穆,容不得你有非分之想。人人心里都有一个佛。

  开光室门前排起了长龙,信众用“流通”(不能说买)来的佛珠去开光。开光其实是道教的词汇,佛教应该叫加持,开光了会怎么样?刻意躲开铜臭的味道,还是避免不了它的存在,是不是违背了佛的初衷?听说以前在雍和宫里面不可以摄影,现在可以了,不过要偷偷摸摸、小心翼翼地拍照,生怕有什么不敬,尤其是相机对着那些跪拜的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对我来说,汉、藏传佛教是傻傻分不清。现在看来汉传佛教更注重文化,藏传佛教更注重仪式。这都是相对而言。汉朝佛教传入,不仅对人的观念,对汉语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梁启超根据日本文献作过统计,汉语中出自佛教的词条达到了三万五千之多,对汉语的音节、构词以及大量使用外来语都影响至深。现在说话不带佛教词汇,你绝对开不了口,不信随便举几个例子:“世界、实际、真理、相对、绝对、单位、律师、刹那、方便、大无畏、开眼界”,无限多呀。还有一些转义的,比如:“心、空、色、味、触、法等等。”汉语的丰富多彩,佛教功不可没。

  雍和宫就是藏传佛教的喇嘛庙,它之所以有今天京城老大的地位,和蒙元、满清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是分不开的。满族的历史一般都清楚,是来自北方的通古斯人。不管它的前生今世如何,它与蒙古以及西藏的渊源比较深。被满人视为祖先的女真建立的金国,曾经遭受蒙古人种族灭绝式的大屠杀。后来满蒙关系也是相爱相杀。“满蒙一家”作为清朝的国策发挥了稳定北方边疆的作用。他们贵族联姻,文化互相影响,满文放弃了以前的契丹化、汉化转而使用蒙文字母创造文字,连满族人起名字都是蒙古化了。在清朝统治全国以后,虽然对汉族采取了绥靖,种族歧视还是很明显。藏传佛教是蒙元带进了北京,被忽必烈定为国教,清朝继承了衣钵。雍和宫的各个牌匾上都用满、汉、藏、蒙四种文字书写,汉文多出自乾隆的亲笔。多说一句,现在世界上有满人一千多万,但是满文基本可以算作消失了,而蒙人也有一千多万,他们还有自己独立的文字和语言。

  回过头来讲讲雍和宫的演进。元朝时期入京的藏传佛教,明朝朱元璋并没有废除,汉传佛教也得到了发展。明朝太监当道,据说有两千多阉人,雍和宫的原址就是他们的宿舍。清朝康熙当政时期,会给年满十六岁的儿子分房产出去住。他的第四个儿子,当时的贝勒爷,后来的雍正帝胤禛就分到了京城东北地点并不好,环境非常差的前太监宿舍里。当然重新建造了府邸,这就是雍和宫的起始。这一年是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后来的故事我们都在电视剧里看到过,雍正胤禛心里不满,但是为了争夺皇位非常低调。他忍受着院子外地坛边上大粪场的臭味刻苦读书,有点类似舒适版的卧薪尝胆了。因为正寝居所永佑殿前面的大树一到夏秋就蝉鸣鸟叫,影响了好学上进的“雍正”,他就组织了一群随从手持粘杆捕蝉驱鸟,后来干脆成立了一个“粘杆处”。随着“身份”的变化,权利和地位不断变化,粘杆处就演化成著名的特务机构——血滴子。

  当然雍和宫的名称也随着主人的身份而变化,从贝勒府、四爷府到雍亲王府。还没当上皇帝的雍正在这里生下他的儿子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你说巧不巧,也是“四阿哥”。

  九子夺嫡,雍正凭着心机和命运当上皇帝以后,当然忘不了这个龙潜之地,他把昔日的雍王府作为他的行宫,命名为雍和宫。也就是出行的时候歇个脚吃个饭什么的。雍正王朝有着辉煌的十三年,1735年他驾崩了,不巧的是死在圆明园。按照礼制和习俗,是不能回到紫禁城停灵,怎么办?继位的大孝子乾隆想了个办法,他将雍正皇帝的灵柩停放在雍和宫永佑殿内。雍和宫以前只是一个王府,规格不够,乾隆下令把主要殿堂的绿色琉璃瓦在短时间改成黄色琉璃瓦,与紫禁城一样的规格,这样才能匹配皇帝的身份,因此成就了今天雍和宫的金碧辉煌。

  既然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那就再也不能有凡人去住了,于是乾隆邀请得道高僧住在里面,并在乾隆九年也就是1744年,把雍和宫改成了皇家喇嘛庙。雍和宫就成了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从那时起,香火延续至今。

  雍和宫作为一个寺院,有着皇家的规格。它由三个牌坊,五进院,宏伟的近千余间大殿群落构成。在清朝中后期它也是实际上的“宗教事务局”。值得品味的文物有金丝楠木的“洗三盆”,这是在乾隆出生三天后根据民俗给他洗浴祈愿的盆子。还有木雕三绝:五百罗汉山、檀木大佛和楠木佛龛。雍和宫内还有一个著名的碑亭,亭内的立方形石碑四面分别刻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喇嘛说》一文,该文是乾隆所作。《喇嘛说》碑,立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汉字碑文是乾隆御笔工整楷书。《喇嘛说》的意义除了正本清源,还在于制定了比较公平的“金瓶掣签制度”。与其配套的还有保留在宫里的复制的“金瓶”。乾隆很明白宗教为其所用,他写道:“盖佛本无生,岂有转世,但使今无转世之呼图克图,则数万番僧无所皈依,不得不如此耳。”清政府的对藏传佛教的接班人转世灵童选拔制度,后来的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在遵守沿用。

  杜牧的《阿房宫赋》描写过飞廊楼阁,但都被毁之一炬。雍和宫拥有中国现存的唯一的飞廊楼阁,勾心斗角一词就是来源于这种建筑的特点,后来被引申含义了。寺内最高的万福阁是乾隆从景山挪过来的,为了安放七世达赖喇嘛赠送的白檀木弥勒佛。白檀木从印度运过来,它制成的佛太高,装不下,本来只有两层的万福阁只好加盖了一层,其成为清朝政府管理藏传佛教和安藏定边的象征。

  由于满、蒙、藏的特殊关系,藏传佛教大行其道。藏传佛教派系众多,乾隆打压不听使唤的派别,独宠格鲁教派(黄教),而格鲁教派也是蒙古族大多数的信仰。乾隆建立了年班制度,规定活佛、喇嘛、班禅等轮流进京“述职”,住在雍和宫,后来嘉庆只准他们住在西黄寺。他们也乐得来朝,此举有利于国家民族团结。

  雍和宫的传统是第一锅腊八粥必须送到宫廷给皇家嫔妃宫中食用,开年跳扎布驱魔仪式。大年初一的进香祈福不仅是现在人潮涌动,在清朝就开始有几万人的规模了。可以想见芸芸众生向往那神秘力量带来的好运。

  信则灵,不信则无,此话不难理解,但是起码要对别人的信仰怀有敬畏之心。我一生只受过无神论的教育,对宗教有些许不理解,也可能缘分没到。理解不理解都要遵循一个原则,只要向善,就要尊重。我烧了一炷香,为了尊重,也为了内心的安宁。

延伸阅读
美文控情感类赞榜本周推荐榜本月推荐榜绝品美文抒情散文
显示全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