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蒸馍,爱上生活

9.9绝品 抒情散文
发表于 2021-04-20 15:50

  往年四月满屋子的飞蛾,化成周末女儿手中的馍。

  我出生于一九八零年,属猴。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儿时的所有记忆都和吃有关,花草树木,蔬菜瓜果,能放进嘴的都品尝过。去年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整理了一下 ,一年吃过的种类超过一百种,藏在了《那个时代的那个地方的那些美食》。

  馒头就是其中一种。我出生的地方水多,主要种植的是大米。家里有10多亩稻田。种水稻需要花很大的力气,耕田、播种、分苗、插秧、施肥、灌水、打药、割稻、捆稻、运稻、打稻、扬稻、晒稻、收稻、卖稻......花时费力,稻子弥足珍贵。当时要交一定量的公粮,各种花费扣除,也只是预留下种子和口粮。要是遇到紧急情况,还得卖掉一部分急用。于是在5月份有可能出现青黄不接,这个时候种植的一点小麦就能派上用场了。

  在科技还不发达的80年代,电和电饭煲还是稀缺资源。农村做饭基本靠的是一口底很深的大铁锅,什么东西都是在这个大铁锅里做熟。以前煮饭其实也很费劲,洗米泡米、烧水煮米、沥米蒸米,要注意火候,做起来费劲的东西吃起来都很香。

  北方有专门蒸馒头的蒸锅,南方只有一口大铁锅,炒菜煮饭,当然还可以用来蒸馒头。面粉加点酵母,喝点水揉好,静置几小时后,再被揉搓成特殊的形状,再静置,等发酵好后,蘸点凉水,放在已经烧热的铁锅的斜坡上,就不会滑下去了,锅的底层放少许的水,十几分钟就能蒸熟。蒸熟的馒头,手按上去,馒头会很快恢复形状。这样做的馒头,底下有硬硬的壳(方言叫faba),有嚼劲,吃过之后回味无穷。我的记忆里,面粉还能被制作成手工面叶和一种硬硬的饼(方言叫huocheba)。手工做成的东西为什么就那么甜呢,几十年过去了都还有甜甜的回忆,或许是因为是妈妈做的,或许是因为是乡愁的味道。

  除了妈妈做点馒头,其实每天上午都有生意人推着自行车卖馒头的,没有硬壳,也很好吃,大多数时候没有钱也唯有听听叫卖声而已。有时见家里有鸡蛋了,也求妈妈用鸡蛋去换馒头。这个时候我会经常去稻场旁的草垛里,看看有没有洞,仔细地搜寻看是否能够幸运的捡到鸡蛋,我要用它来换馒头的。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了安阳。一个以面食为主的小城,大街小巷上满是水饺、包子、烩面、鸡蛋饼等等。可能是小的时候缺衣少食,我对吃的很少挑剔,这些都是我的菜。

  相比蒸大米,做面食要麻烦得多。所以去外面吃面食多,在家吃大米多。我和爱人单位每到过年都会发一些年货,特别是面粉加起来有七八十斤。爱人比较忙,没有时间做饭,偶尔会给孩子包包饺子。我以前也只是会吃,偶尔拿面粉做点稀饭,那么多面粉根本就用不完,送了几包给给朋友,还剩余不少。每年春暖花开之时,里面便会生出虫子,爬到天花板上,结了很多茧。几天后,便满是蛾子。在家里到处乱飞,确实是有点烦人的。

  去年因为疫情,外面可买到的食物着实有限。刚好过年时又买了几包发酵粉。于是开始尝试了起来。先是小打小闹,做点面疙瘩汤,烙几张鸡蛋饼,用电饭锅蒸了蒸蛋糕,都还不错。天天关在家里,学习累了,让孩子们做这些,她也很是开心,卖力的用筷子搅鸡蛋,搅得还很好,做好了吃得也很带劲。

  然后又从网络上搜索如何做馒头,就直接开工了。舀几碗面粉,加入混合着发酵粉的水,开始揉面,水要慢慢地一点点的加,水多了最后不好成型,少了发酵的时间就有点长。家里有暖气,放在暖气片的旁边,不到两小时就变成了一大盆。

  拿出案板,撒点干面粉,把发酵好的面粉又弄出来,再揉一遍,揉搓成长长的条形,切成一段段,放整齐,接着发酵,半小时后放上蒸锅,二十分钟就能蒸熟了,接凯锅盖,用手按下去,又很快能复原的白白胖胖的馒头就做好了。手工馒头,松软,不用菜吃着也是香甜的。配点老干妈,或是鸡蛋,或是熟肉夹着都是美味。

  女儿先前老是犯肠炎,吃着手工馒头,女儿不再喊疼,身高也长得更快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瘦瘦的我也像那馒头一样胖了起来,而且不太好廋下去了。做的馒头,老婆爱吃,女儿爱吃,女儿的伙伴也爱吃。吃过手工馒头后,外面买的馒头是难以下咽的了,于是做馒头成了我周末的一个重要活动。

  每个星期天的晚上
  我们都会站在餐桌前
  上面摆放着妻子买回的面盆
  盆里挤满早已经发酵好的蓬松的面

  和女儿一起
  她会捏出各种各样的形状
  我把它们放到蒸锅里蒸熟
  这么好吃怎么办
  我总是一边拍着鼔起来的肚皮
  一边开心的叹气

  爱上蒸馍
  爱上生活

延伸阅读
美文控情感类赞榜本周推荐榜本月推荐榜绝品美文抒情散文
显示全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