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往事的散文

散文 时间:2022-11-02 22:32

福州往事的散文1

引子:

初春的步履,姗姗而至。站在窗前——

静静地倾听着古曲的清音,静了人世间的喧嚣浮躁。看着道路上匆匆忙碌的车流,心灵的深邃之中,忆出一缕对尘嚣记忆的回眸。

夕阳余辉,耀着天际那一沫染色的云儿,折射出七彩斑斓的生活,演奏红尘的锅碗瓢盆进行曲。暮色流云年龄,静了心中对激情年代的奔腾。血脉中流动着对眼眸中往事的烟云,那是久远尘封的感情记忆。

二十五年前,心灵深处那一沫如梦如澜的记忆。

那一片火热的江南水乡,红土地上的平静生活,留守着我心里久远记忆的“挥之不去的情愫”。

“福州市”,东南沿海,海岛城市。陆地海洋,襟江抱海,山海连绵,群山起伏。居住温**城,新鲜离奇,特殊的地理,普通而又平静。凤凰古城的平凡生活,承载着我一段人生中挥泪的恋情,那是人至真至纯的初恋情感。

一种纯真,一片朴素,一种天然而成的纯纯情感,成为我人生中一个特殊年代里的一段“记忆感情”。

温麻连江老城,红土地上的襟江抱海,山山水水,茶园果林,竹林深深,永远是人一生旅途的一个情感“驿站”。采茶篱前下,抬头见群山。心静山峰里,云雾绕心间,回眸山脚下,霍然江水中。也许,闽东福州的山山水水和岛屿滩涂纵横,亚热带异乡风情,给人一生的回味无穷。福州市的山连水,江连海、海天一色火热的激情,拥抱着一段青春年代激情的回忆。在这拥江抱海少数民族畲异域的风情里,青年人的纯纯之情如天气的高温、高热、高湿一样,在山山水水之中抒写着情感的“初春”。

明朝凤城,古镇森然。敖江千年,承载唐宋风骨,东晋遗迹,唐代明清民居古厝,抒写着江南水乡独特的独特,那水雾山水小小崎岖的雨巷,桂花香时小巷的伊人影。雨巷花伞,群山拥立,茶山云霞,竹海深邃。敖江长桥,古厝桃花,幽幽弯弯,曲径通幽,桂花飘香,人面桃花,暮然回首,人梦江南雨。江南雾泽,高湿温热,渔舟唱晚,油菜花田,香溢古朴。翠绿竹海,小桥流水。畲族风情,异域迷恋,海洋风采,世外桃源,少数民族聚集的岛屿海岸湾滩,渔村渔港纵然着江南水乡独特的火热风采。

江南水乡,福州生活。往事若梦,如似澜姗。生活,平静安然。

一段往事,记忆如昨,静幽思泽。当年伊人撑一把小小的油纸伞,共游八闽五名岳狮虎青芝峰,途遇江南雨,共撑小小油纸伞,点缀着江南水乡如诗如画的意境。

一位娇柔的少女,踏水波如烟,轻移莲步姗姗,如影随行,登青芝,踏琅歧海滩,游闽安古镇,徒步狮峰虎岭,啼笑怒戏金福禅林古刹。雨中漫步,共持一伞。半山亭里,嘻笑狮峰天下独好。晨朝雾泽,敖江桥上,嘻笑枇杷,这便是江南水乡的平静生活。

人生的旅途,一段往昔事,一梦江南雨,世间尘缘事。三十年一梦,翻找着青春梦的回忆,那是文人笔下的诗意江南,画家笔下水墨浓浓的江南山水情愫。游走于悠久的历史风骨中,倾听着筝琴笛箫的清清之音,描绘着山水江南水乡的清新与古朴。

福州,江南水乡的天际白云,如一枝嫩嫩的玉莲花,柔美、肃清,抒展着红土地的水之清柔,山脉的肃然。闽东襟江抱海,水意江南,竹海雾腾,绿意水乡,桂花茶园,尽抒水泽的青山翠蓝,一幅水墨人文之儒雅静态。诗意、浪漫,纯情,江南,山水,水绕古镇,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群山绕海,滩涂百里,我心里遥远的传说,永不磨灭的梦乡回眸。

梦中的水乡,梦里的江南,心中江水的涟猗。回忆江南,第二故乡,水乡生活,小城故事,总会想到青砖飞檐,白墙斗拱,古厝深井,老巷青苔,落雨飞花,那古色古香的幽深,让人心颤,每每想起梅雨时节,古巷幽静,让人回味江南雨。

有时候,一个人望着这繁杂的世界,凝视着人们匆忙的脚步,似乎眼前的一切,让我思考幽静而静寂的水乡。往事的回忆,记忆中的梦乡,那么遥远,那么静寂。啊!记忆江南,只是一种过程,啊!江南,山水中一种情的丝缕,缠绵滢绕。

记忆如鸿,心灵深处的宁静致远,那种没有了功名利禄的生活,安静如江南水乡的江水,静静幽幽,缓慢的流淌着,缓慢的连蜗牛都比它爬得快。敖江的江水,静静的音符,滢绕于晨烟与暮色夕阳之中。那山的静溢,那水的清音,人心灵深处魂儿的泊地,往来于尘缘与世俗间,不沾染半点浮华与尘世的虚伪,就那么静静地存于心的海洋,幽幽然而雕饰着水乡的古朴。

品一杯香茗,看人流匆匆,风卷起关东的黑土,思维中的梦里水乡,品一品清香,让心儿放个假。

冷冷的春風,亲吻着干裂的街道,让人们思考着什么——

一个人,一杯茶,一段往事,深邃梦海,一个江南水乡美丽的素颜画卷。

梦境里漫步于第二故乡,那山、那水、那海、那人,还有那里古老的千年江水,诉说着普通人人生中一段山水榕城的“小城故事”,那是发生于江南水乡遥远年代里的传说。

也许,青芝古寺了尘大师的临行赠言,给了这一段江南水乡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人生如水,禅茶一杯。施主即来江南,虽喝江南水,未是江南人。即非江南人,也非江南人。”福州,山水之城,只是人生旅途中的“驿站”,一个江南水乡美丽的传说。

可是记忆之中的第二故乡,永远是挥之不去的梦里水乡情感故事。(作者:飞翔的鹰耿彪)

福州往事的散文2

【纪实散文】我在福州市生活期间的“忘年之交”
  ——二十世纪1996年5月我在福州市连江县生活期间的亲身经历之
  我与原住民畲族人干二叔钟琦鸣(大鸭梨的父亲)的情感故事

时过空濛,烟雨尘嚣。
  岁月不居,云驹过隙。
  往事回眸,陈年旧事,如澜若梦。
  关外春风千里秀,鸿雁南飞入闽东。老酒一杯家万里,故乡远,往事悠悠心亦然。
  青春年华宿福州,山青水秀敖水长。海峡西岸榕城缘,海连江,竹林巷里伊人旧。

一段尘封久远年代里的往事回忆,一段东南沿海海边山水千年古镇(敖江镇江南乡)里的情感“小故事”。

遥远的二十五年以前,在上个世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也就是那个久远的“计划经济”时代里边,那个久远的不能再久远的“青春年代”。

在那个久远的“纯真年代”岁月里边,我本人在福州市连江县江南乡已古村桃花古巷(也叫魁歧岭)生活期间,我本人在日常平淡生活之中所经历的情感“小故事”。

一提及到我本人在福州市连江县江南乡已古村生活的期间,必须提及一个日常生活之中的主要长辈人物,那就是我干妈干爸(钟声父母)的亲弟弟“钟琦鸣”。也就是我在日常生活中的干亲戚大表哥阿涛(钟镇涛)、二表哥阿辉(钟镇辉)、小表妹大鸭梨(即钟玉)的亲生父亲,也就是干老妹子钟声的亲二叔。我在以前的几篇纪实文章中提到过干二叔叔钟琦鸣,尤其对于其中家里主要成员有过简简单单的介绍,但是没有详实仔细地介绍过长辈人物。

由于,平常生活之中接触最多的便是干弟弟点点(钟点)、阿玉(钟点女友林玉玉)、干二表哥阿辉(钟镇辉)、干三表哥阿涛(钟镇涛)、干表妹大鸭梨(钟玉)几个干亲戚的同龄人。其次才是长辈人物中干爸钟琦麟和钟琦鸣,毕竟他们天天上班工作从早上一直忙碌到晚上六七点头,有的时候忙碌到晚上二十二、二十三点多钟。

不过,只有在周六周日才能见到这两位天天上班的“大能人”,一则双休日二人休息在家可以带领我、大鸭梨、点点出门逛街、购物、东游西逛、游览古迹、登山踏海滩。

当年,我刚刚(头五天)来到这个陌生的千年古城(温麻古城)里边,一切的一切都好像是在月球上一样,陌生的、新奇的。后来,还是老干爸钟琦鳞跟我讲述了当地“特殊的少数民族”地理环境,以及处于群山峡谷里边的三个千年古镇(老城区),这三个古镇组成的温麻老城和江南乡狮虎山南边十七里地的汪洋东海海湾。

当年,老干妈、老干爸(钟声父母)再三嘱咐,千万不可一个人独自走出老城区。因为东西南北的城外郊区全部都是群山环绕、海岸交错、竹林山寨、襟江抱海、山水纵横,十分容易迷失方向而出意外。特别再三嘱咐干弟弟点点、大鸭梨、林玉玉(点点女友)、干二表哥阿辉(钟镇辉)、干三表哥阿涛(钟镇涛)和其同学阿龙、阿军、阿英几个人指导我出门逛街购物的方向。

这让我一步步熟悉当地的极其“特殊的襟江抱海、山水纵横的特殊地理环境”。为了我本人的人身安全考虑才这么决定,后来由老干妈、老干爸(钟声父母)和他亲弟弟(干二叔钟琦鸣)带领我们几个人登山寻古、探亲访友、认识干父母二人在黄歧镇、下宫乡、晓澳镇(定海古城)、小沧乡(陈天进的父母家)、透堡镇、长龙镇长沙庄的亲戚们。其实主要目的是利用周六、周日双休日,让我结交一下钟家、林家(老干妈自己家亲戚)乡下亲戚,同时也让我认识老县城郊区外附近(好像没有超过五十公里的)当地的“特殊山海地理环境”。

这也就是为后来本人深深地融入当地少数民族的特殊生活之中,认识当地大山区、海湾地理环境与少数民族风土民俗打下极好的基础。

其实,由于当地以贵安镇、凤城镇、敖江镇和江南乡构建成老城区,这老县城(温麻老城区)三镇一乡没有多少土地,百分七十以上的空间距离十分狭窄。从此镇到彼镇骑车不过十几分钟的空间感,由于没有平面的太多土地,而出了郊区便直接进入登山踏海滩的直觉感受,从此山到彼山、峰峦叠嶂、村寨交叉、悬崖纵横,岗岭坡谷、纵然交错、港湾滩岸、杂交纵错、江海交叉、山峰海滩、头尾相连。知山识脉、知峰识方位、认寨知距离、走镇知古迹、认古迹知与家(钟声家)的位置距离和方向。

其实呀,这样一来老县城的三镇一乡主城区,也就是七寨三村便一目了然。亦然自己独自一个人进进出出群山之中,也不会迷失回家(钟声家)的方向感和失去距离感。因为每一个郊区外边地理环境状态都不一样,有的只有一两条进出的山间土道路,有的即有公路又有毛毛山路好几条线路,在距离感上即有近又有远各不尽相同。例如北部郊区近郊贵安镇、小沧乡、晋安区、鼓楼区、仓山区进入福州市中心的几条主道路,即有很多隧道和岸滩公里。

而例如南郊区走出江南乡已古村、魁歧村便是隔江水而望,对岸便是魁歧岛的白云山区,而从江南乡已古村往东翻越狮山便是闽安古镇和涫头镇(青芝覆釜山区)与马尾区了。而从江南乡的已古村过螯锋公路大桥便可进入浦口镇、长龙镇、晓澳(定海) 镇、下宫乡、黄歧镇,那里有几条长短不一的道路,这样一来即知道近距离山路怎么走,又知道远距离县乡公路有几处盘跎路多远、隧道多少等等。

后来,一到周六周日就变化成为家里人出城进山入湾游山玩水、登山踏海滩的乐趣了,不再成为单一的认识方位和距离的枯燥感了。

平常日子里我和老干妈干爸(钟声父母)一块上街购物,更多的时候只有我、干妈、大鸭梨、点点几人进敖江、凤城镇的几家渔贸易市场、蔬菜贸易市场买菜、回家做饭做菜。有的时候是早市、有的时候是上午或者是下午出去购物、逛街。可以说深深地融入到钟家人的日常生活与一家人一样喜怒哀乐。再后来更成为我们几个小青年同龄人走亲戚、帮助亲戚干农活的乐趣了。

咱们再说主人公钟琦鸣,也就是大鸭梨(钟玉)的亲生父亲,钟点、钟声的亲叔叔,也就是我干妈干爸(真名钟琦鳞)的亲弟弟,工作单位在长龙镇华侨农场第一制茶厂,工作性质是制茶厂厂长。

钟琦鸣,他呀!一米八十七的大个子,瘦瘦高髙的、瓜子儿脸、猫头鹰似的眼睛、上身穿着印有“华侨农场第一制茶厂”字样的短袖白衬衫,下身一条深灰色西裤,头顶上一件旅游专业凉帽,一副高级水晶墨镜,再有就是一辆茶厂的212吉普车,可惜不是自己的私家车,而是长龙镇第一制茶厂办公室的公家用车。

钟琦鸣,性格上大大咧咧、巧舌如簧、能言善辩,爱讲当地历史,尤其是针对于连江老县城明清古街,明清时代的中山路、天王街、王步街、菁英北街、菁英南街、玉鼎东街、玉泉路、玉荷东路、玉荷西路、玉凤北路、金凤东路、金凤西路的专业历史。春秋战国、晋、隋、唐、宋、元、明朝代时期的海防“惠城(定海村)重镇”历史的讲述,对于唐代温麻老城和定海村明朝定海古城的一千八百年历史的传奇故事,那可以说是讲述的精彩绝伦、涛涛不绝、绘声绘色。

其实呀,老干妈、老干爸(钟声父母) 带领我们几个家里人,曾经几次登临狮峰虎岭(虎岭南是出海口的琅歧岛)、笔架山、文笔山、青芝山、覆釜山、云居山、白云山(琅歧岛的)、白云山旗冠顶(奇达村的)、惫箕山云峰顶等等地方。

后来,老干爸钟琦鳞的亲弟弟(干二叔钟琦鸣)带领我们几人远游武夷山镇一日游,曾云游云游峰(茶洞)、大王峰、玉女峰和十八盘的水湾筹地方。

当年,我和大鸭梨、干弟弟点点、老妺子钟声几人,利用我手中的日本产“全自动照相机”,互相之间拍摄了大量登山游玩的照片,这也成为二十五年以后今天的永久留念了。

当年,我几次利用与干二叔钟琦鸣开吉普车带领我们几人进入福州市区时,在市中心的仓山区和鼓楼区五四路、五一路、八一七路的“日本专业洗像中心”冲洗的照片,同时也在游玩之中领略了三坊七巷、上下杭和马尾区的罗星古塔与船政学堂的古迹风光。

我和老妺子钟声也几次去拜访干妹夫陈天进的父母家(畲湖畔),也就是小沧畲族乡虎头山区里的“七里村”山寨,并且与干妹夫陈天进的亲弟弟陈天鹏、陈天耀、陈天宇几人攀登上了虎头山主峰龙凤山,这在我以前写的纪实文章中有过介绍这里就不啰唆了。

而在今天看来这二十五年前的福州市的生活经历,几卷日本产照相机拍摄的大量(五卷相片)当地登山游玩时的照片,却成为了上个世纪(二十世纪)计划经济时代里边的永远回忆见证了。

不过,往事云烟过隙如浮云,青春年代焕发的纯真感情经历,却成为了人一生暮色夕阳里边对往事的回忆。在久远的不能再久远的年代里边,有一段感情故事发生在东南沿海依山傍水的福州市(东郊)水乡!

其实呀,钟琦鸣,为人十分豪爽、耿直,其实他说话是竹筒里倒豆子直截了当,他有点关东人的性格。可是呢又不失闽东福州本地人的细腻、宛约、含蓄、言语善琢。

不过,钟琦鸣这个人,它有一大特殊的爱好,就是特别十分爱吃当地的“特色小吃”。十分爱吃当地的特色肉燕子、鱼丸、锅边糊、刀鱼烧、糖烧弹途鱼、红烧蚌、蚝烙、笋片烧蛭子、炖螺一类当地的“小吃”。

其实呀,钟琦鸣这个人还有一大特殊的缺点,这个天生的缺点在吃饭时让人感觉很特别,那就是一吃饭就“唆吧嘴”。其实当地人做菜特别甜滋滋的味道,每ー道菜里边十分普遍用甘蔗糖配料味。不管什么炖、炒、蒸、溜菜用糖太普遍,可能跟当地盛产甘蔗有直接关系,就好像东北人做菜用咸盐ᅳ样普遍。

当年,钟琦鸣这个人平常由于天天上班工作的原因总是见不到面。只有在周六、周日他开着吉普车来到自己的亲哥哥(钟声家)家时,这个时候才能在上午八九点钟见到他,这时候来看自己的小女儿钟玉。

其实,他这个人十分爱溜达、爱逛街,这一点大鸭梨十分像他的性格。所以,每一个星期的最后两天都是点点、大鸭梨、钟声、我几个人最高兴的时候。

因为,我们几个人可以坐着茶厂的吉普车,四处游览当地的风土民俗、名山古迹、登山游海。有的时候从桃花古巷干妈家顺着敖江东岸,往东南二十二公里处的华侨农场第一制茶厂去找他,才能在国有第一制茶厂的厂长办公室见到他本人。

其实呀,当地人家家都有一个“特殊”而普通的现象,每一户、每一家家门口的门上悬挂着小小“香炉” 。为了这一个特殊现象,我曾经几次询问过当地的老人们,后来还是干爸钟琦麟和谢秉东老师解开了谜团。

原来,当地人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是祖祖辈辈居住于海边的“渔民”。就是唐朝中后时期“闽王王审知”入闽建“大闽王朝”,也是安民放网、千帆入海、登岛建港、广纳商贾、兴盛海运,一直延续到清朝初期为止。

后来,清朝康熙年间福建总督姚启圣为了统一台湾,“抚巢”国略采取“迁界禁海”平台政略,将所有沿海海岸边上世世代代居住的渔民们,全部迁移进沿海岸以内的群山之中,也就是从海边生活的小渔村迁移到新建设的山区村镇里边。从此家家户户门口都悬挂一个小小香炉,以示纪念自己的祖先祖祖辈辈是渔民。永远不要忘记祖宗先辈从春秋战国一直到现在,世世代代都是居住于海边小渔村的渔家“原住民”。

由于清朝初期(康熙年间)福建总督姚启圣的“迁界禁海”平台政略,至使大批百万当地人改变了兴盛渔业的历史,开始于耕织农桑、种茶、植果、广兴商贾的农业走向发展。在福州东郊区群山环绕的各个山寨、岗岭、峡谷里边,大量兴建城市、古镇、广建安民村寨迁民居住。不过也有一批人逃难躲进了附近海岛之上,继续保留着祖先遗留下来的几千年(约两千年)历史的当地风俗。后来建国之后这一当地特殊少数民族风土民俗一直保留至今,无论你是走在石房古厝的老街、古巷道间,还是走进高楼大厦林立的新城里都可以看到这一奇观!

也许,当年谢秉东老师说的对“忘祖数典”“忘记祖宗”那可是千古罪人了。

当年,我本人曾经去过华侨农场第一制茶厂几次,干爸钟琦麟和钟琦鸣也知道本人爱喝茶,所以几次带领下去茶厂采摘新茶(明前茶),并且在茶厂车间由制苶师傅汪广全炒制完才带回家里(钟声家)。

我还记得头一次去第一制茶厂车间,那是我刚刚来到连江古城的第三天。当时是干爸钟琦麟带领我、大鸭梨、点点三个人,坐着林玉玉(钟点女友)二姑妈家的旧吉普车去的长龙制茶厂。因为我刚刚来到连江古城的第ー天,在干妈干爸的家里与他们二人讲述曾经与钟声、陈天进说过找个好师傅,当时干爸钟琦麟笑着跟我讲述几年前钟声曾经提到过此事,当时只是家里人当一个笑话而已,没有想到我几年后能来到九千里地外的福州市。

当年,在第二天干爸钟琦麟下班时在酒厂给其弟弟钟琦鸣打了电话,吃完晚饭后干爸钟琦麟来到我居住的四楼卧室,跟我讲述了他已经给其亲弟弟钟琦鸣打了电话。于是当晚七点刚过老干爸钟琦麟带领我、大鸭梨、点点去其亲弟弟钟琦鸣的家里边。

当年,干妈干爸还在头两天带领着我游览了老县城凤城、敖江、江南(温麻古城)的几条主要明清时期的古街古道,在上街溜达、购物时还到老县委办见到了干大姑妈(钟声亲姑姑)钟琦惠,还有凤城镇老县医院当医生的大姑夫(钟声的姑夫)。

当年,我刚刚来到连江(温麻)古城的第二天傍晚,老干爸钟琦麟带领我、大鸭梨、点点去其亲弟弟钟琦鸣的新家。就在桃花巷子钟声家小胡同拐弯处新盖的ー幢四层别墅,旁边还有其大儿子阿龙没有盖完的新楼房(只盖了两层)。当时听大鸭梨亲口介绍说预计也盖四层,这东边新盖的四层阁楼式的别墅,远比钟声家的别墅高级的很多。

当年,老干爸钟琦麟带领我去干二叔钟琦鸣家,讲述来学艺的目的和自己的一些心理想法,后来干二叔钟琦鸣跟我聊了当地武术之乡的情况,并热情爽快地答应给我找几个好老师。后来干二叔钟琦鸣还在三楼客厅展示了自然拳术的动作,并详细介绍了当地是老南拳、畲族九宗七派畲拳术的一些情况。原来他跟狮虎山上三清宫的一清道长、鸿源道长是至交,又与当地老拳师们交往不错,尤其是恩师林子详交往甚深。以前我写的《太极宫里的秦王古剑》和《江南水乡南拳情》两篇纪实散文中有详细述说,这里就不再详细述说以免重复。

当时,老干爸钟琦麟、干二叔钟琦鸣与我聊天一直到晚上九点多,其间大鸭梨还亲自介绍了她家新盖的别墅的情况,一直到接近了二十二点钟我们才重新走回到干妈家(钟声家)的四楼卧室。

不久,在老干爸钟琦麟、干二叔钟琦鸣的热情帮助下拜师、学艺(到福州第三天)。真真正正地学习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技艺,并同时详细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历史。并在周六周日干二叔钟琦鸣的带领下认识一些当地古代王朝的皇城、宗庙、皇家寺院历史遗迹,同时又认识了干弟弟点点、干二表哥阿辉(钟镇辉)、干三表哥阿涛(钟镇涛)的一些同学、朋友,以及我们一块学艺的那一帮好哥们、好姐们,大家利用休闲时光里游走于山山水水、海岸滩涂、山区里的亭台楼阁、僧庙寺院古迹之中。

第二天,早上七点钟干二叔钟琦鸣亲自开着茶厂的212吉普车,直接来到干妈家(钟声家)门口接我、点点(钟点)、大鸭梨(钟玉)三个人,而后开着212吉普车顺着桃花巷往东过斗门山的含光塔,一直朝着敖峰公路大桥奔长龙镇华侨农场茶厂而去。

当年那时用心脏深深体会到的峰峦叠嶂、竹林深邃、山峦青翠、群山闪现、海岸公路、沙滩伴随、蓝天白云浮动,随着车速一闪而过的感觉。

从江南乡已古村敖江南岸出发,顺着南岸东侧江边十里荒滩过敖峰公路大桥。当吉普车绕过文笔山脚下再往北出老城区,第一站便是建庄村 (即下洋村)。 在长龙第一茶厂炉烽山西南悬崖绝壁下便是下洋村,长龙镇下洋村素有悬崖里的“世外桃源”,在下洋村村东西有“兴龙寺”“兴隆寺”两座,位于清澈见底的才溪水库旁边不远处。

在蓝天碧水相映衬,宛如空中楼阁显得格外美丽。在炉烽山西北角通往浦口的长浦公路旁“无崖头”,曾有戚继光带兵路过时留下的“千人井”。无崖头深谷几百米(约近九百米)便可登上“大帽山”,连江全县景观尽收眼底。晴天如用望远镜还能看到“金门岛(与厦门对岸同名),金门岛是黄岐的东北湾外滩属于马祖列岛之一,下洋村确实是登山、游览、钓鱼的最好胜地。

在下洋村东北角便是真茹村,这真茹村隶属连江县长龙镇东北部的沃角岭,在炉烽山与旗寇岭(沃角岭)的县级公路段凹地便是真茹村,距老县城34公里距长龙镇政府所在地11公里。这真茹村东起马鼻镇交界,西至丹阳镇南洋自然村,南与长龙国有林场接壤与炉烽山遥遥相望,北与邻县罗源县松山镇仅一山之隔。

真茹村就是坐落在这崇山峻岭、流水潺潺的大自然怀抱之中。下洋村在第一次革命战争时期,曾有叶飞将军率领一批部队与本村游击队员驻扎本村“九湾座”山坳里开展革命活动,反动派曾多次派兵围剿都无济于事。

该村虽然处在一个偏僻的群山峻岭之中,但山高林多自然条件好是人们陶冶情操、感受大自然美好的好去处。如外油(畲族山寨)自然村对面凡山(也叫松岭)与马鼻镇的鲤溪接壤。踏上青石小径登上“凡山”(东峰遥岭峰)极目远眺,一望无际的大海尽收眼底,侧耳倾听轰轰烈烈的可门港开发区的机器声声入耳。

若是赶上晴朗的清晨,一轮红日正向你微笑,让你领略到日出的美好景观。凡山丘岭多、山峰多、自然景观也多,素有“二十八峰天下秀”。如将军洞、仙人潭、神仙脚印、古井等等。这种美绝对是一种自然的美,这种自然美是一种惊险天然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会倒下来,这种天工雕琢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延绵蜿蜒百里之遥。这种天然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当地历史记载兰姓、雷姓、畲族先民最早的始祖是从广东潮州入闽定居连江县外油自然村,繁衍至今已有500多年。而畲族四大姓之中的钟姓,钟姓畲族始祖是从龙岩长汀入福州连江县真茹村,一直以古老的传统定居至今已有480多年。这里现仍保持着明清时期传统的畲族(属于畲瑶族分支)服饰及畲族语言,明清朝代畲族的最传统习惯并没有改变。

例如:三月三的“乌饭”节,春节的男女畲歌对搭唱以及畲家拳,竹竿舞,龙凤配的婚礼等。勤劳善良的真茹畲民祖祖辈辈坚守着大山,为利用大山、开发大山而努力耕耘着。抗日游击队成立地旧址九使府位于连江县长龙镇下洋村盘蛇岭下。

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4月19日连江首次沦陷后,中共连江(临时)县委遵照省委的指示组建地抗日游击队。中共下洋支部书记梁仁钦向党员和抗日骨干下达的暗号为“把‘碗’和‘筷子’随身带着”。所谓“碗”即土制的梭标、大刀。于4月20日清晨,120多名游击健儿手持大刀、梭标(只有少数队员有-支),列队下洋村下宫里“九使府”前,正式宣告成立“下洋抗日游击队”,由梁仁钦任队长,队副陈位郁。游击队与国民党下洋乡乡长陈乃敏(爱国人士)合作共同抗日,他将下洋乡民团交付给了游击队,正是组建成为共同抗日的游击队,同时从国民党75师散兵中缴获来的一挺机枪、26支步枪、380多发子弹、手榴弹24枚交付给了游击队。当时游击队常年活动于长龙、下洋、浦口一带搅得日寇侵略者日夜不安。

国民党连江县长陈拱北处心积虑瓦解游击队,残忍地杀害了游击队长梁仁钦。下洋抗日游击队由陈位郁接任队长,邱惠任指导员。

7月,下洋游击支队与东湖游击队、国民党驻连江的军队联合埋伏在山岗伏击日军,打死日军驻连最高指挥官原田(原田宫二),毙敌6人。

8月,游击队又打了个漂亮的“千人饮”伏击战,击毙日伪军16人,缴获三八大盖10多支,又乘胜攻打浦口日军炮楼。

9月3日连江县光复之后,国民党欲收编下洋游击队为县保安队,遵照党的指示大部分队员疏散隐蔽。1944年9月3日,日本侵略军二次攻陷了连江老城,下洋游击队又于群山之中开展敌后武装斗争,一直到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止。

不过,其实只有周六、周日干二叔钟琦鸣才去钟声家,带领着我们几个年青人开着吉普车四处游览福州市区的风光,实在地感受当地的人文历史与特殊的畲族与高山族风土人文风俗。其实,历史上长龙镇茶厂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万历七年的古“温麻茶厂”。不过长龙镇的明清古迹特多,现存多座明清年代古民居群落、古祠堂群落,保存最完好闻名全省的有建庄后湾里“十二扇厝”。洪峰村的“林氏宗祠”和“岭头顶古厝”。长龙镇历史上又是佛教胜地现存有寺庙多座。而长龙镇岚下村的广应寺建于唐贞观元年。长龙镇苏山村的光化寺建于明朝洪武初年。还有下洋的兴龙寺、建庄的开元寺,均是建筑年代久远的名寺。这些寺庙坐落于青山绿水间、金碧辉煌、环境清幽、空气新鲜是修身养性,旅游度假的最好去处。

长龙镇长龙山区多名山,高耸挺拔的芦峰山极目远眺马透平原,大官坂垦区、罗源湾大海海湾与可门港美景一览无遗。洪峰的红旗山海拔两千多米,雾绕山间若隐若现犹如美丽的仙女。山顶平坦绿草成荫山花烂漫,丹阳、蓼沿尽收眼底。芦峰、红旗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山健身的好地方。

长龙镇夏季气候凉爽是避暑胜地。长龙人杰地灵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乡镇又是革命老区。岚下村院后自然村卓秋元烈士,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推翻清政府民主革命,在广州起义战斗中英勇牺牲,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叶飞,陶铸等多次在长龙领导闽东革命活动。第一任中共连江县委书记杨而昌,曾长期在长龙领导连罗两县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游击斗争。外袄村的林嫩妹是连江第一任苏维埃政府主席。下洋的梁仁钦是连江县第一任团县委书记,组织连江境内游击队抛头颅,洒热血,为两次光复和抗击侵略者做出了重大的牺牲现有烈士37人。

连江县是畲族的发源地之一,是我国少数民族中高山族人与畲族人的聚集地。这畲族人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几个省份。畲族族源史学界众说纷纭不一,我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曾经打听过当地的一些老人们,认识了一些大概的认同感。

其实,从凤城镇的历史古迹、碑文、当地县志(从钟声姑母家)上记载畲族宗谱记载都认为畲族的发祥地为广东省潮州凤凰山。福州地区的畲族最早入迁的是在唐乾元元年(758年),从广东潮州凤凰山经福建漳州地区进入福州地区。明朝天顺五年(1461年)达福州连江县。畲族民间广泛流传的《高皇歌》:“住落广东已多年,走落福建去种田;亦有田地亦有山,做田亦要靠天年。走落罗源龚连江,福州大府管连江;连江罗源好田庄,盘雷蓝钟四姓掌。”这些歌词都直接记述畲民从广东迁徙起行的动因与过程、路线,直至落脚地罗源县、连江县等等。

其实在当地畲族人已发展成为连江县主体人群,这个畲族人历史悠久追源上古先闽古人时期,当地ー直流传着畲族的主先槃瓠的传说。这槃瓠或称为槃护是畲族古老的祖先图腾。关于槃瓠的传说各地畲民家喻户晓流传甚广,内容也大同小异。其大意是上古时期高辛皇后耳痛三年,后太医从她耳中挑出了一条形似蚕的小虫置于盘中,随后忽变为槃瓠毫光显现遍身金黄。

此时高辛皇帝受番王侵侮,于是下诏求贤榜示有能平番王者,愿将第三公主嫁其为妻。槃瓠得知后即揭榜直奔敌国先服侍番王三年,一日乘番王酒醉咬下其头渡海衔归,献于高辛帝前帝大喜但不愿将公主嫁给槃瓠。这时槃瓠忽语曰:“将我放在金钟内,七天七夜便可变成人。”六天之后公主怕其饿死,打开金钟一看果然人已成形惟头未变,于是公主与其完婚。婚后,二人入居深山以开山种田为业。生有三男一女长子姓盘名自能,次子姓蓝名光辉,三子姓雷名巨佑,女儿叫龙娘淑玉嫁与钟姓志深族长。

畲族人民间有关槃瓠图腾的传说,多以长篇叙事诗歌的形式代代传唱。其歌名各地不尽相同有《祖宗歌》、《高皇歌》、《槃瓠歌》、《麟豹王歌》、《龙麒王歌》、《金龙歌》、《龙皇歌》、《槃瓠王歌》等等。歌词长短不一一般在300-400句左右。这首著名的畲族七言史诗,内容基本是根据有关古籍记述的槃瓠传说而改编的,对槃瓠祖先图腾的崇拜之情处处可见。

当地人有修祖图之功德,所谓祖图就是各地畲族居民在编修族谱的同时,往往还按照古代有关槃瓠传说的内容,以连环画的形式画成彩色图卷自称“长联”实即祖图。这些图一般长10米至20米以白绢绘制,色彩绚丽内容有繁有简,大致上都是描述槃瓠的身世、杀番王、娶帝女以及后来居山繁衍后代等状况。这类祖图在福建各地畲民居住村中多有所见,绘制年代一般在明清之际其中又以清代居多。连江县潘渡乡的溪利村和小沧乡的七里村等畲族聚居村均有此祖图。平时一般不向外族展示多在祭祖时使用。

福建畲民对槃瓠的崇拜在祭祀活动中多表现得相当热烈和虔诚。明人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卷记载:“山中自称狗王后,各画其像,犬首人身,岁时祝祭。”连江各地畲族的集体祭祖活动现在一般每年大祭一次时间为3天,但各地举行的仪式不尽相同。这种祭示祖先活动一般都在公共祠堂举行。祭祖时要请本族的法师设坛,悬挂祖图,开启族谱。供桌上要摆全猪全羊每户还要送来香烛、银纸、三牲、果盒、粮果、茶酒等物。中堂竖有图腾标志的“槃瓠杖”(龙头杖)以供合族敬祭。在震天的鞭炮声中族长或本族有威望的老人开始主持祭祀活动。他先向族人讲述祖先槃瓠一生的功绩接着众人齐唱《槃瓠王歌》,跳各种祭祀舞蹈最后组织庞大的迎祖队伍游村游山,以祈求祖宗保佑合乡平安。

按畲族习俗男子年满16岁要举行“做醮”祭祖仪式,畲民称为“传师”、“学师”具有成丁礼之意。凡60岁以上的男人都要为子孙举行这种仪式祭祀多在家中举行。开始祭祖前要先从族长或长辈处把装有本支族始祖的香炉、祖簿、笏板、龙角、龙刀、铃钟和祖图的“祖担”(即两个竹编箱子)接回家。举行仪式时先在厅堂中挂上祖图,或在神案上立起祖杖列置香炉,然后由主祭人主持祭祀活动。畲族槃瓠图腾的祭祀活动比较普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不失原始祖先崇祀之风,反映畲民崇拜槃瓠祖先的虔诚之心。

畲族的槃瓠传说与古代古越人的蛇种传说一样,只是中国古代早期历史上原始图腾崇拜的文化现象。悠久的历史的抹不去祖先的勤劳与智慧,积淀成弥足珍贵且不乏生机的人文财富。古闽越先民早在5000年前即在此拓土生息,三国孙吴时为温麻船屯(古称温麻古镇),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设温麻县治(镇改县),为福建古代最早5个设置县份之一,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改谓连江府县。岁月如水浪淘沙千帆过后数英杰,历史上连江为中华大地孕育出至今仍令我们仰之如山的先辈:宋画家、诗人郑思肖画兰露根,高尚爱国气节风靡大江南北;明军事家、旅游家和古音韵家双榜状元抗倭大将军“陈第”,一部斐声古今名重台湾的《东番记》,成为大陆学者考察台湾的第一人。富屯碧流曾吸引巨儒朱熹先生在贵安古镇传道、讲学、设学堂、宗庙广传理学传奇故事彪炳史册。熙春朝晖曾伴随明代董应举一展才华,董侍郎赴高山留笔丹青,尽抒豪情大量摩岩石刻,青芝山古朴而自然的风焕呈现世间。郑鉴、赵恢、吴文华、吴适、杨而菖……樵川清风轻拂,浪淘尽千古人杰英才。

轻轻地翻动连江的县志史册,悄悄地走一走、问一问此地的老人们,时光为我们留下了金子般的文明历史。公元前200年大型独木舟和船屯铁竹高遗物,曾记载着连江地貌史著名的浦口“三十六龙窑”向人们诉说着宋、元、明、清陶瓷业的辉煌。而贵安宝林寺遗留的高大石柱,让人领略到这座唐朝古刹僧众千人的雄伟壮观。江南乡斗门山顶敖江畔边的含光塔,云居山普光塔、凤城瑞光塔、青芝山“林森”存骨塔无一不让人寻古探幽别具一格的博物馆,小巧之中却浓缩了连江县的古朴民情和风俗。

当你走进古老的明清朝代的巷道中,便走进了当地十番古乐曲的清音之中,你就能品味出悠长历史中的活力。当你走进定海村沉舟遗址你就能感受到远古“甘棠港”的商贾云集,当你走进黄岐半岛五镇你就能掀开上个(二十世纪)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两岸战备时期神秘的面纱。两县连江,陆上、海岛血脉亲情,惠城重镇尽抒杭倭百年风云。

古老的连江县城坐拥山海环绕之间,连接边防海关之前沿。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随着一九四九年八月十七福州的解放,陆地上的连江古城迎接新生的曙光,可是海上岛屿上的连江,却因朝鲜半岛的战争失去了解放的最好机会孤悬海上,痛失亲人成为近代历史的遗留。随着上个世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两岸敌对状态消失,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两岸旅游业的发展,互相开展的小三通成为新的篇章。

至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投资热、办厂热、经商热、海运热、办学热,一股新鲜的气息让古老的老县城焕然一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拥有千年历史的温麻古城,使福州近郊的凤凰再次腾飞,重新融入东南沿海大开放的经济活力之中,北进浙江温州、南下广东经济优越的融为一体。老榕城(福州市的简称)与老温麻古镇 (福州郊区)地域,当地从东晋时代一直到民国时期的各种古迹遍地、恰似星罗棋布,而深山里边还有不少“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栈道、古寺庙、古墓、摩岩石刻和古祠堂等等。

可以正确地说老温麻古城与福州地区的各个古城、古镇和人文古迹,实实在在的纵横中华上、下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古迹和遗址见证。所体现出来的却是实足的邹鲁(海洋)文化、古闽文化、古越文化也就是妈祖文化与纯粹的沿海海洋文化。当地温麻老城人以其特殊的“襟江抱海”山海地理环境,几千年来纯粹的山海海洋特殊文化历史风格与特殊为傲。这海洋邹鲁即称呼为舳(邹)鲁文化体系,当地人又称呼为“沿海文化”“船家文化”“山与茶文化”“妈祖文化”“汉家理学正宗”“海洋文化”等等。从春秋战国时期生成古闽人古越国人习俗,一直传到汉朝汉文帝、汉武帝时代统一七闽人古族群为“闽越王国”,可以正确的来说海洋邹鲁文化历史从春秋战国一直到遗传到民国时期,古代汉文化与海洋文化、妈祖文化的和谐统一气氛源远流长于历史长河中。

从公元前6世纪中叶孔子诞生后不久,吴国人季札、晋国人韩宣子先后访问鲁国。他们以其所见所闻盛赞“周礼尽在鲁”,对鲁国保存的“乐”“礼”叹为观止。这时的鲁国是名副其实的周代礼乐文化的重镇兴盛之邦,一直到了孔、孟生活的时代,邹鲁文化更是鲁国繁荣发达独步一时以天下领先。而海滨邹鲁延伸含义为东南沿海文化昌盛之地域, 广义上包括东南沿海的福建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漳州市等等地域。邹鲁是对文化昌盛之地理地带的代指,例如广东、福建的沿海文化名城(广东潮州、福建福州等等)称为“海滨邹鲁”,以东南沿海及江南的苏州、扬州、杭州文化名城称为“江南邹鲁”。

邹鲁文化是以周代两个诸侯国鲁国和邾国(战国时称邹国)为中心、以周朝礼乐文化为主体并吸收融合了前期殷商文化特色,以及吸收融入当地土著东夷文化而发展起来初步形成的沿海区域性文化。沿海区域特色与周秦时期其他的区域性文化,如齐文化、晋文化、燕赵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秦文化、巴蜀文化等相比,邹鲁区域文化堪称沿海一枝独秀,不但孕育了儒墨两大显学引领百家争鸣的时代潮流,而且还具有此后蜕变上升为中国主流汉文化的内在潜质。这在福州的各个县市以及沿海古城、古镇之中十分普遍,尤其在以客家人、畲族人、高山族人三大少数民族族群,生活在福州市各个乡村之中更具当地特殊风采。

其实,这福州市连江县是汉人与畲族的天下,正确的是汉人不是汉族人的天下,因为百分八十以人都是畲族人。也就是说只有畲族人四大姓族群人,盘(母系分出陈姓族群)、蓝、雷、钟遍及大街小巷,也就是说这里是“山哈子”独有的天地。只有在1949年蒋介石逃离此地去台湾岛遗留下一些中原与北方人,后来福州市解放之后“大建设”来了一大批人,这才有了汉族人与其它地方的人落户于福州市形成了今天的丰富多彩的人群。其实连江县特点风味小吃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主要有鱼丸、扁肉(馄饨)、肉燕、肉面、拌面、牛杂、卤味、油饼、马蛋、蛎饼、锅边糊、炸芋糅、春卷、煎包等上百种。连江鱼丸、鱼面历来名闻遐迩享誉海内外。

“连江鱼丸”以新鲜鱼剁碎拌薯粉为壳以瘦肉等为馅,捏成乒乓球大小丸状富有弹性香脆可口畅销福州及各个县, 80年代后在上海成为抢手货风靡外滩。鱼面以新鲜鱼剁碎搅拌薯粉手工制作而成松软香脆,是酒席宴会常用佳肴。80年代后流行药膳小吃,在禽畜肉类或鱼类中加枸杞、当归和桂圆等补品或中药炖煮颇受欢迎。

福州市人在衣服上清朝时期,汉族男装多上为对襟衣,下为扭裆裤。女装上为偏襟衣下为扭档裤。殷富商绅及教师才有穿长衫马褂。衣裤布料多系手织棉布和苎布色调单一,蓝、黑为主。少数人用丝、绸、缎等缝制。畲族服装独具特色,男服与汉族基本相似。只在衣襟和袖口饰以镶边,女上身着凤凰装,襟、袖都用五色花线镶边,腰束红蓝相间带穗的丝织彩带,肚前围四方绣花镶边围身裙,下身穿短裤,腿裹红布条。

民国时期城镇开始流行中山装、学生装和女旗袍。布料有卡其、斜纹、府绸、香纹纱、丹士林、厂布、呢绒、哔吱类,少数人开始用羊毛线编织衣裤。新中国成立后至60年代初期,除传统三大款式外,新添有:列宁装、工作服、捷克衫、棉衣等。“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男女流行草绿色、黄色、灰色的军式便装和军大衣。

80年代起人们注重服装的质料、色调、款式和名牌,男女服装不断变化色调鲜明多样,有西装、运动服、皮衣、风雪衣、外套、蝙蝠衫、牛仔衣、羊毛衫、兔毛衫、夹克衫、呢大衣和新式旗袍等。裤式有:喇叭裤、直筒裤、西裤、健美裤等。裙式有;百褶裙、三角裙、背带裙、背心裙、牛仔裙、超短裙等,连衣裙曾风行80年代中期各种服装用料有:晴纶、毛料、人造丝绸、人造革和真丝、皮革等。

当地人新春佳节是境内最大的传统节日,通常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的“祭灶”开始节日气氛渐浓,至“除夕”大团圆之夜进入高潮,正月初一后为休闲娱乐时间到正月十五日闹“元宵”止春节结束。

祭灶节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晚。民间传说灶君是一家主宰,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上天向玉皇禀奏一家善恶,因此二十四晚应备饼、果饯行,祈求灶君上天多说好话保佑合家平安。祭灶后春节气氛逐渐浓烈。家家户户开始备年货、蒸年糕、贴春联,送旧迎新。旧俗女婿在此期间多向岳父母送年货,俗称“分年”。出外务工从商的人也陆续回家过年。

除夕连俗除夕分“小同岁”和“大同岁”。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月小为二十八日)为“小同岁”,民间传说主要敬祀临水夫人。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月小为二十九日)为“大同岁”主要敬祀祖先。是一年中菜肴最丰盛的一天。其中鱼(与余谐音)蛋(俗称“太平”)和年糕(与高谐音)三碗必不可少,寓意“富足有余”、“岁岁太平”、“年年高升”,烧供后合家团聚欢宴享天伦之乐。

长辈亦于此时给儿孙“压岁钱”,有的成年晚辈也给长辈拜年钱。晚餐后家家都要蒸“隔年饭”。储满水备办凌晨供奉天地的素菜及翌晨素食早餐(因正月初一不能操刀)。然后按各自兴趣进行各种娱乐活动。旧俗还有“烧火炮”之举,民谣有“郑堂烧火炮,除死没大灾”之说。改革开放后多一家围坐一起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或守夜待旦以迎新年。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为当地民众最隆重的节日。从农历腊月初三开始,家家户户都陆续进行洗刷除尘俗称“筅堂”,把室内外及家具洗刷得千干净净迎接佳节。

正月初一零点起燃放鞭炮,开大门俗谓“开城门”,表示新的一年开始各家正厅摆放香案,供以“岁饭甑”、“筐斗”酒、果、茶等。早起先吃料(意为时运好)早餐多数吃素或全日吃素。也有吃寿面、年糕(意纳福添寿)午晚吃大米干饭和丰盛酒肴。商店、作坊初一起停业3天连俗初一忌操刀、扫地、倒水、讨债和登门访友、探亲。凡事找好兆头讲吉利话一般互不串门。

60年代起除讨债外诸禁忌逐渐淡化。机关单位多在初一开茶话会、团拜会等活动互祝互勉。初二日登门拜亲访友,主人用年糕、糖果、瓜子、福橘、花生、香烟等招待客人或煮料为点心。长辈并给儿童“压岁钱”,已婚女子多在此日伴夫及儿女回娘家探望父母。初三、初四多自行安排游乐活动或访友,互道“拜年” “祝福” “恭喜” “发财”等。初五早谓“接神早”各家于早上即点香放炮喜迎“财神”。并于晚上再一次点香放炮,连江城关还有“供过良辰”习惯。每年农历正月初十夜,江南村潭下、东南街梯云宫(原址建国路中段)东北街兴贤宫(原址816东路东段)等处门前都挂有大红灯,上书“供过良辰”四大字,下面燃烧柴塔烧到灰尽,附近居民都拣一块木炭回去留念。

当年,老干爸钟琦麟的家里有一本厚达一千多页的《连江县志》,这个连江县志也是我最爱读的好东西,闲暇之余便详细翻阅查看。对于生活在少数民族聚集的群山之中,对于连江县志里记载的东西,我曾经与师傅们交流时得到了很多证实。平时由于有太多的休闲时间,本人曾经走访了当地七八十岁的老人们了解当地风土民俗,据民国版《连江县志》载,此举相传系元大帅按戢闽中,连江是日纳款以供其过后沿为俗民国后期已淡化,新中国成立后无此俗。当地的畲族民俗不同于北方,现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当地的老民俗,因为在当地生活的人们可以经常见到,例如三月三乌饭节族人家家早上送乌饭团、中午去祖先宗庙、祠堂祭祀自己家族祖先,并且打碗、跳竹竿舞、社火等等。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亦称上元节。据民国版《连江县志》载上元张灯自十四至十八日,明知县钱九思又增十九、二十两日是我县最热闹的节日之一。从正月初七、八即开始送灯,十六岁以下儿童所玩花灯由母舅赠送。娘家要给新嫁女第一年送“观音送子”灯,次年送“莲盆灯”第三年送“吉灯”。正月十三日或十四日为“上灯夜”(即上彩夜)十五日“闹元宵”。是时街坊、商店、民居、庙宇普遍张灯结彩庆贺节日。部分乡村在这一日还成群结队到新婚家庭“看新人”。凤城、敖江有舞龙、舞狮习惯的地方。当地龙、狮队伍沿街欢舞,沿途商店、居民各自用鞭炮迎接,男女老幼纷纷上街观赏,热闹非凡一派升平景象。有些乡村常借元宵佳节之际搞抬佛游神活动俗称“出游”,各家都要出资献物连日累夜不过劳民伤财。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倡导开展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舞龙灯、舞狮、文艺踩街、诵诗、猜谜或球类竞赛等活动节日内容丰富。

拗九节正月二十九日,各家早晨以糯米、红糖、米时、甘薯、花生仁、豆、红枣、桂圆干、葡萄千9种食物煮成“拗九粥”,敬祀神祗、祖先,馈送长辈亲戚故又名“孝顺粥”。家中如有年龄逢九者(逢年代末的九为明九,年龄能被九整除的为暗九),就向不同姓九家各乞一汤匙“拗九粥”食以过九,解放之后逐渐少有了,但亲戚中还有送九之俗礼但相逢者不送。

上巳节三月初三日谓“上巳”(魏以前为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为三月初三日),各家门楔两旁各插一束荠菜俗谓“懿旨菜”以祓不祥,是当日人家以嫩艾叶拌糍加馅作粿吃俗谓“菠菠粿”。

三月三日又是畲族传统的乌饭节,传说是敬祀畲族祖先盘瓠,也有传说是纪念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反抗封建压迫的事迹。

每年这一天畲族男女老少都早起上山采摘乌饭树叶或果与大米煮成乌饭,供奉祖先并作早餐,饭后举行赛歌甚为热闹。新中国成立后多改为蒸煮糯米饭加上猪油、红枣、白糖,拌上花生、芝麻等配料更为香甜可口。

清明节为传统祭祖节,家家上坟,扫墓祭祀,刷新墓碑,摆祭品,烧冥钱,压纸钱。祭祖下山时折两枝松枝带回挂在门首以表哀思。祭押时间乡村与城郊不同。多数乡村皆以清明日祭,城关及城郊狂“清明”至“谷雨”之间任择一日均可。祭品十盘中必有光饼、贝螺、黄豆三盘祭毕以贝螺、黄豆、饭粒撒于墓顶,一任鸟雀啄食。清明祭扫是饮水思源之举,许多华侨、台胞常常远渡重洋回乡祭扫。机关单位、学校亦于此时组织干部、职工、学生到烈士陵园祭扫,以示对革命先烈的缅怀。

立夏节为传统二十四节令之一,是日各家以豆芽、韭菜、或红糖拌米浆煎成咸甜“夏粿”。祀神明、供祖先、馈亲戚亦煮“锅边糊”,意在庆祝春夏丰收祈祝夏秋好收成。是日起开始撤除床上草垫、棉垫等,以防湿潮生蚤虱。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为端午节,是最热闹节日之一内容极为丰富。一是初五日午时各家门坎两旁遍插菖蒲、青蒿以避邪招福,二是沿唐代“益智粽”遗风,以箬竹叶裹糯米、花生、豆、红枣或瘦肉等做成粽子。传说旧时把粽抛入江中,以祭祀爱国志士屈原,后成为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特色风味小吃。除全家老少都吃外还用于馈赠亲友,三是喝少量“雄黄酒”并喷洒屋角,还以雄黄粉涂抹小孩头额、耳朵祛毒也把雄黄放置水井、水缸中祛毒,又燃放“雄黄炮”以禳珍气。四是贴“午时书”书内容各有涵意,如贴大门有“振襟歌正气寄慨读离骚”之句,乃缅怀文天祥、屈原两爱国忠臣解放之后已极少见。五是炮制“午时茶”藏以疗病,乡村是日常上山采集各种草药,据传午时采的最有效过午后所制者稍差。六是龙舟竞渡格外热闹,差不多万人空巷。初一至初五日敖江两岸观者如云。连江龙舟比赛每年在四月初一即开放龙船鼓,请民间诗人唱诗内容多以三国故事为题材,并在龙舟下水之先延请道士祭禳以庇佑划船吉利。有的家长还把男童衣、裤放在龙首待祭禳后取下祈求小孩平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龙舟竞渡作为群众性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对比赛方法进行改进并加强组织领导。

七巧节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七巧节。连俗早晨以黑红豆、红糖煮糯米粥供奉七夕夫人及祖先,祈求保佑儿童聪明平安。是日父母还要送给新嫁女儿水果七件九重粿一甑,女儿用以分馈夫家亲戚及邻居。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连江俗谓“七月半”节,各家任择一日备酒馔祭祀祖先以表孝心。旧时七月节有办“施食”,信仰佛教的举行“普渡众生”仪式,摆祀品,烧纸马,放焰火彻夜喧哗。50~70年代中期办施食普渡的陋习基本已废,只剩祭祀祖先的习俗仍沿袭到今。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传统家庭团圆节。节前亲友间互送月饼(多晚辈敬长辈),连江老城区十六岁以下儿童由娘舅送花饼,八月十五晚家家户户设宴欢聚一堂。入夜全家围坐庭院、天台或屋外品尝月饼欣赏皓月,文化人常在此夜赏月吟诗聚焦空地处赏皓月、品老酒、吟诗作赋。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日男女老幼多作登山活动,登高望远心胸开阔以祈平安。城郊外之覆釜、玉华、宝华、玉泉、云居、石门、狮山及官头青芝诸山皆为主要登高地点。青年男女及儿童还携带风筝(俗称纸鹞)在山顶处放飞。

冬节为传统二十四节令之一也是祭祖节。冬至前一天晚家家户户制煮咸、甜元宵丸(俗呼“油扁”)为主餐并馈送亲戚。冬至晚上合家团聚,在祖先牌位前摆设福橘、芹菜、青蒜、红筷等于圆盘或竹箩上。全家围在一起搓米齐丸(糯米和白米混合磨成)。有的用糯米大米齐捏成各种益鸟、益兽、稻草堆等,敬祀祖先和神明以招祥纳吉。

鞭春旧俗“立春”前一日,知县与典史均朝服坐彩舆迎春于东郊盛设仪仗,全署书吏隶皂皆翻披黑羔马褂手拈花枝鼓乐前导,至演武厅坐定礼房吏导拜芒神行三叩首礼,复导至厅典史献爵请知县升宴席典史旁坐相陪。儿童扮五谷神、田翁、田婆、书吏、隶皂叩贺毕,回舆至官署二门前知县下舆执春棒,礼房吏引至春牛处鞭春三绕围毕又诣芒神前。

开田头春耕插秧须择好口子避火星,怕秧苗旱干每年都有一户当先开田头,然后可以不择日播插。此俗解放后已少见,只有山区少数农户还沿袭。祭新米我县旧俗早稻丰收后,须先用新米祭祀天地,意谓好年成全赖天地保佑。此俗解放后已逐渐淡化消失。

牛节农历四月八日为牛节。农民对耕牛十分爱护,规定牛节这一天牛不能下地劳劝不能打、骂,中午或晚上还要煮米粥或黄酒炖泥鳅给牛进补,以提高体力担负繁重的耕作。祈雨多在农历七八月发生旱情之时,乡民先自行延巫设醮求祷不应时,则舁其土神各挈竹竿,竿缀蓝白色布持之游聚县公署,邀集全城文武官员徒步拈香,乡众随之鸣锣伐鼓先祷于城隍以次金钟潭。或有乡民自赴深山大泽请“龙”来降雨。时知县辍刑名禁屠宰即不勤民事之官,值此时亦不敢拂民意此举解放后已废。

当地造船渔业生产十分发达兴盛,尤其以造福船为首要旧式传统,船行海中若为龙现呈吉祥之意,船的许多部位均以龙的相应部位命名。造船须择吉日定龙骨、铺底、钉简枕、安龙目等船主都要举行庆祝活动。新船下水还要举行比较隆重的仪式,船头、船尾、前后“水仙门”都要贴上红对联,并设宴招待船匠并送“红包”献“太平面”。新中国成立后新船下水多披彩放鞭炮,其他旧式习俗随着时间流失逐渐淡化了。

张网渔网安装由网师或老渔民主持,并选择吉日良辰以大公鸡为活祭品,安放于鱼袋(即囊网)中部,以3把秤支撑寓渔利大获。鸣炮后由主持人提浮子网,依次进行浮子、沉子的安装,整个过程禁高声呼叫和跨越网具,若公鸡叫则祝好兆头,若公鸡被鱼网压死则表明吉日好时辰。渔网安装完毕后传入“网寮”等待出海。

出海行船是福州乃至连江县内历史上最悠久,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的舟渡倭国日本,渔船出海船主、船老大要到海神庙(妈祖庙或文武太平王庙)烧香,请来香火供在船仓神龛之中盖之红布,出海后掀起点燃红鞭炮祈福妈祖保平安,当地渔民随身还携带海神香火袋祈求平安。

当年,钟声二舅父家是黄歧半岛边缘奇达村的普通渔民,乌饭节刚过没几天忙于甘蔗丰收,苦于人手不够便给钟声家打电话求助人手。于是将弟弟点点、点点女友阿玉(林玉玉)、大鸭梨、我本人、谢兰英、阿军(陈玉军)还有阿龙几人,坐着林玉玉家送货汽车去奇达村帮助抢收甘蔗,中午吃饭时我曾经问过钟声二舅父带海神香火袋出海到闽东渔场打渔之事,听老人当年讲述他们家的三万吨铁皮船曾经到过闽外渔场(即钓鱼岛水域)打深海渔类的故事。当年我们几个青年人接连帮忙了两天时间抢收甘蔗,因为当地是高温高热高湿气温,甘蔗一但成熟只有七八天的抢收时间,要不及时抢收这些甘蔗便在十几天内被晒成干材了。后来我们几个人在奇达村帮助抢收甘蔗完后,自己也收获了四大捆甘蔗开车回到江南乡已古村桃花古巷。其实就在帮助抢收甘蔗休息其间,我们几个人游览了惫箕山和白云山以及到海滩游玩领略了海洋的独特魄力,我还用自己的日本产照相机拍摄了一张大鸭梨到家后清洗甘蔗的相片,这却成为了这一次去奇达村钟声二舅父家帮助抢收甘蔗的纪念照片。听老人当年讲述说过出海时桅杆顶挂红色三角旗、船尾旗杆挂海神旗(后改红旗或国旗),并鸣炮与岸上家人道别家人鸣炮欢送出海。官头镇一带连家船(高山族群)出海尤为慎重,凡逢吉祥日出帆远海连家大福船百帆竞技、千帆荡漾共进闽东和闽外渔场,凡逢二、三、四、八日均忌出海(避俗语有三无二、不三不四钓鱼、有七无八)。新中国成立后出海习俗有所淡化形式,道别仪式也只有每年的头一次出海才有唯场面比前更为热闹。

大土船是旧老习俗有大王船出海据传缘起于连江县筱埕镇,每年十二月初一就开始造木质官船2艘。长4.5米,宽1.6米船上画龙雕凤船仓塑文武太平王神像,两旁塑有“保卫相” “文武案” “巡部” “中锋”,船头塑有“喝浪大神” “头锭” “二锭” “三锭” “中舵”,船尾有用纸剪制的“正副舵手” “罗盘长”等三十余尊及兵卒144人。各立其位,各司其职,船上彩旗飘扬,而送随陪伴的官方彩福船长达158米、宽约16米多,高达十几米的彩绘木制大福船,到正月初五早上把船上应备之工具及生活用品备全。其中必有一对晒干大龙虾和一对大银鱼象征海况良好,及夜乡(祈福守夜族人)人抬着文武太平王的銮驾,众人簇拥着大王船放船航于海上让人接回。传说大王船异常“灵验”,那乡接回必会五谷丰登海汛大发当年大丰收。因此每年正月初五,都有许多乡村派大批人员到海上争相接应大王船至福州、官头镇乃至黄岐镇、北茭(宋徽宗年代建)古村及台湾本岛都有曾接过官方大王船(百米竹彩船)。

民国37年(1948年),黄岐镇为接大王船派数十名村民,并雇一排荷枪实弹的军队随带水炮数十枚,于正月初四就来筱埕镇武装强来接应。还有一年台湾接回的大王船,第二年又放航于海上返回筱埕镇,此船一直存放在筱埕镇大王庙内,新中国成立之后以“破四旧”这才毁掉。

庆丰收外海渔船到达闽东和闽外渔场打渔下网,首获丰收要进行庆丰收宴会(俗称“做福”),并在船中举行祭海神仪式。内海(台湾海峡内)渔船庆丰收则在海神庙中开展,大的庆祝活动多放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进行游灯迎神并连续游行几天。新中国成立后庆丰收习俗仍然保留,合作化后多为渔民集体聚餐庆祝,破除迷信色彩和繁文缛节。渔家禁忌过去在渔业生产中不可预见灾害较多,因而沿海渔民平时常有说吉利话和禁忌习俗以祈求平安。如忌说 “翻” “覆” “倒”等字意怕船在海中遇难,忌女人上船跨网称呼老年人不叫“依伯”(伯与掰谐音,意怕渔网破),要叫“依担”(意即鱼货成担,有发海之兆)。连家具、食具、船具等名称也往往与普通人家说法不一。如器具损坏忌说“破” “碎”要说“开花” “发财”汤匙称为“舢板”,筷子叫做“柴只”草席称作“科尼”不说“鱼丸”(丸与完谐音)说鱼米齐吃全鱼不能翻转等等。

连江老城区内旧俗对于当地工匠、木匠、泥匠、衣匠等非常尊重,尤其婚嫁喜庆、建房造墓,所请各匠均要事先商邀开工选择黄道吉日,东家均要赏给“红包”,称作“花彩”工间要热情招待尊称师傅,防止匠师暗中作怪此俗相沿至今。投师旧时投师学艺多订有“艺本”规定三年出师,师傅供食者无工资不得中途逃艺否则须还伙食费。出师后应留在师傅身边跟班2~3年方准独立。多数师徒关系较为密切有的情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者有之。

开店旧时商店开业须择吉日放鞭炮庆祝,当天以优惠价招揽生意服务亦尤为谦恭周到。有的还备烟、茶款待顾客。商界还常用哨语(暗语)作内部沟通,如1~10的数字咸鱼店分别用“天、下、平、口、龙、子、门、不、贝、开”米商分别用“台、式、川、律、位、陆、柒、拐、文、合”;百货苏广店用“上、共、大、占、仁、木、玄、挂、缘、拾”替代。还有把4说成“苏”。把7说成“脚底”把15说成“月光”等。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哨语只偶而听见年轻人多不使用。

80年代以来私人商业勃起,开张志喜比过去更为热闹,亲戚朋友除燃放鞭炮庆贺外,还赠送“财源广进” “生意兴隆”等匾框以祝发达。有的还大办酒宴以扩大影响招徕顾客。商店的招牌除用传统品牌名号外,含意日渐广泛并制作精巧的商业广告以推销商品。

民俗婚姻缔结方式为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时也有为数不少的“童养媳” “等郎妹” “指腹婚” “娃娃婚”及“招赘” “续弦” “改嫁” “典妻”等种种形式。缔结过程繁文缛节、礼节甚多、丰富多彩,提亲、定聘迎娶尤为人们重视。提亲由媒人牵线多数先由男家向女家提亲,媒人介绍双方家庭及男女情况,双方父母认为门当户对,男女适宜就同意提亲,媒人把女方“生辰八字”带到男方请算命先生合婚,有的还把女方“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压在祖宗牌位或香炉下 ,七天内如无破碗破碟等不吉利之事发生就算基本确定这门亲事。俗称“合婚”,后亦称“议婚”。定聘经合婚后男家向女家纳定聘礼,俗称“下 彩礼”,后称“订婚”。连俗还分“上半礼”和“下半礼”。聘礼数目各时代不同家庭大相径庭。除送肉面等食物给女家外更重要的是聘金。有钱人还有金银首饰、绸缎细软和其他贵重物品。聘金喜用“三”数(“三”与方言“生”谐 音,含早生贵子之义),如银元33元、130元,新中国成立后有人民币530元、830元、1 330元、3330元等。女方也送男方衣物和果糖等,订婚后双方都向邻居亲友分喜糖以取得乡邻亲友的认同。

迎娶即结婚历来为最隆重的礼俗之一。先由男方择定黄道吉日提前通知女家,并把下半礼聘金送达女家。迎娶前一日凤城地区,女家将嫁妆送往男家俗称“搬佽”,嫁妆主要有客厅或卧室用品、皮 箱及首饰、衣物等。旧时嫁妆之外必有系红线的雌鸡1只谓“红线羁脚"。亲友乡邻观者如潮有的还开箱观看嫁妆品之分量。穷娘家嫁妆压力最重,有的甚至举债厚备嫁妆(续弦、再嫁者除外)。男家并于此日宴请宾客称为“闹厅”。黄岐地区女家也以此日宴请亲戚,各亲属赠以衣布,谓“添箱”赠银钱渭“压肚袋”。

迎娶之日,新郎聘花轿往女家接新娘,新娘一般由伴娘扶轿。旧社会男尊女卑有的地方轿一抬出门,即泼脚桶水意谓泼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再回头。花轿到男家鞭炮齐放、鼓乐喧天热闹非凡。新娘到男家后主要礼仪有: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夫妻交拜,然后请翁姑尊长出堂一一拜过翁姑尊长即给“见面礼”,随之由“龙烛”前导引入洞房。其间新婚夫妇于席中出太平面时向宾客敬酒,并由长辈介绍有关亲戚之称谓。宴会结束新婚之夜,连俗闹洞房气氛特别热烈,亲朋好友聚集一堂除唱词、吟诗祝坝外,年轻人还别出心裁出一些小巧节目要新娘新郎表演逗趣,旁人则起哄捧场笑语满堂直至深夜方散。旧俗婚后10日新娘才第一次回娘家谓“转十日”。后此俗渐废多数在结婚第二天回鸾,新婚夫妇归宁岳家俗称“回马”,岳家设宴请客新郎拜见岳父母及亲戚长辈,行礼敬酒并接受见面礼仪。至晚双双回家(有的乡村不限第二天归宁)。民国时期提倡改革婚俗推行结婚 登报不办酒宴尤其流行集体举行婚礼仪式,由县长或官员主婚但多在城镇知识界和政府职员中实行,农村仍以旧俗为主。

畲族婚俗畲族婚姻形式除女嫁男家外,男到女家较为普遍俗称“抱儿子”,其家庭地位和财产继承权平等。婚礼仪式简朴多数习俗已与汉族相似。但姑娘出嫁前还流行“做表姐”这一陪客唱歌的特殊风俗。完婚之日男方亲眷送新娘至男方大厅,男方除新郎外全家躲避。婚礼先拜灶君灶婆后拜天地。婚后10 日新娘新郎带礼品回娘家认亲对山歌。寿庆风俗男女50岁(虚)则称上寿,可以开筵(俗谓“做十”),以后每增10岁都可以再开筵庆寿,祝寿活动由农历十二月半以后至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十二月的祝寿活动主要由女婿及亲戚朋友送肉、蛋、猪蹄、寿面等礼品,返馈则以米时、橘等。正月的祝寿活动主要是开筵宴宾,开筵由儿子发帖(近年男女一样,女儿也可在帖上署名),父母俱在不论是否同庚均书“双庆”否则书“寿庆”,亲友则送寿匾或寿轴、烛、炮等礼品登席多不收礼仪。筵前在正厅摆寿堂设香案燃大红烛,接受儿孙辈的跪拜俗称“拜十”,受拜者要分发红包给儿孙,称“膝盖钱”。旧俗能办寿酒者,须家中夫妇子女内外周全,且多是稍具乡望或殷富之人,讲排场,做名气。8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城乡办寿筵愈办愈多,不拘条件,只要兴趣与需要即可,少则近10桌,多则几十桌,其中不乏不收礼仪者,但借机广收礼仪者亦不少见。

丧葬人们对死多有一种恐惧感,且受“地狱”、“轮回”等迷信传说渲染,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忌说“死”字,多说“百岁”、“过后”或“老了”等词。称棺木为“寿板”,收殓穿的衣服称“寿衣”,丧葬礼仪非常讲究,也最为繁琐。死者弥留之际,一般习惯要放在死者寝室或长子房中,称“寿终正寝”(女称内寝),断气后移放厅堂,也有未断气先移放后厅堂,各地略有不同。死后即向亲友报丧,若是女的要先告知娘家。同时分头准备收殓事宜。亦有少数提前制作寿棺,俗称“并寿”,免得死后忙乱,并有期望病者好转之义。入殓前先由直系亲属帮死者全身洗擦一遍,继用白布或绫罗包裹,穿上新制的多重衣裤和鞋帽。进棺时由长子抱头,次子搬脚,并放入死者生前喜爱的物品,一般在当天或第二天即沐尸收殓完毕。解放后有一定职务的人员还要在收殓前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小沧乡、透堡、汤岭、丹阳、贵安、青芝山区山区及沿海部分乡村多即日或第二天安葬。县城及近郊地区则有停柩守灵习惯。当天即要家人轮流守护在尸床旁,并在床尾设香坛。通宵达旦点烛上香,三餐都要摆上故人爱吃的饭菜,侍奉如生前。在大厅设灵堂守灵,寿棺要油漆多重,多为黑色或红色,并画有龙凤花鸟等图案。在油漆期间,一般每七日设祭一次,共祭七次,俗称“做七”。灵柩停在家中一般都在一个月以上。旧俗出殡前,还要延请僧道作蘸,诵经超度亡灵,称“拨亡”,俗谓“悦尸”。搭造能转动的树灯七层,每层燃灯七盏,子女随树灯边转边哭,通宵达旦,劳神伤财。清末我县一些有识之士组织“维礼社”,社友共约并倡导丧事简办,但只少数人响应。民国29年(1940年),福建省政府规定丧家不准停柩,须在10天内出殡,县政府也发出相关文告,倡导丧葬改革,但无法实行。

新中国成立初,在全县开展群众性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活动,做“悦尸”陋俗基本革除。80年代后又有一些丧家悄然进行。出殡前夕,家堂设奠,亲戚朋友纷来吊唁,送挽幛、挽联、花圈及白烛、冥钱等。其中不少为布匹、床毯之类,均悬挂大厅之上。县俗灵柩抬走后,即在大厅贴“安门大吉”红联。送葬的亲属。五服内穿大小功服,披麻戴孝,亲戚穿白衫,女婿穿白长挂,朋友随便,一般由遗像前导,接着挽联、花圈,朋友乡邻。灵柩之后为孝男、孝孙、孝女、族亲人等和亲戚。一路撇下纸钱,沿途鸣炮,有的姻亲还要临街设祭,直系亲属均要跪拜施礼。有钱人家还延请若干鼓乐队一路吹打(县城已禁止),送葬队伍多达数百人。县城旧例灵柩都要通过太平桥(解放后桥已不复存在),串十字街,以祈求平安顺利。送葬人等一般送至城外、村口止,然后由亲属护柩上山。入葬后返回称“回虞”。撤除素白标志,换上红裙红带。当天主人设宴招待亲友乡邻。80年代后随着生活提高,酒宴规模渐大。县旧例记载,不满50岁而亡谓之“夭",丧葬仪式一般从简,城关地区一般七天出葬。

而信奉基督教、天主教者,则按信教习俗举行丧礼,由教徒诵经抬棺入葬。老县城内普遍以土葬为主,多葬于山坡岗上、岗下,但是高山族九大原住民以及畲族人多为天葬、洞葬,这天葬、洞葬就是将人居于悬崖下边古称“悬棺”或葬于山洞,但是从不封土而采用木棺加椁形式在建国以前是天葬、洞葬居多。建国以后移婚易俗、破除封建迷信,当地畲族人也采纳了山地葬形式。当地畲族人只有部分佛教徒用火化。60年代后亦有少数人送火葬场火化。墓地选择尤重风水,造墓如同建房一样重视。有钱人坟墓十分讲究,全用石料水泥铺砌,雕龙画凤,耗资数万元,多的10余万元。也有少数人未死先选墓地,造生冢。安葬当日要举行祭典活动,葬后第三天要上坟摆供品,烧冥钱,称为“安山”。旧俗丧家亲属要守孝三年,解放后多已革除,只逢朔望上食,每年忌日都要祭祀。

当地人民历来重感情,尚义气,讲信用。亲戚或朋友相处甚笃,数代交往不绝,父交子游者并非少见。日常交往接待拘礼慎言,路上热人、朋友或亲戚相逢都主动寒暄。常用的招呼词语如:“饭吃没” “身体好吧” “很久没见” “最近在那发财” “有空到我家玩”等,并行抱拳握手礼。上门之客不论亲疏远近,皆让坐、敬茶、敬烟即使是邻居也不例外,有“过厝即是客”的俗谚。农村如遇酬谢演戏、放映电影等,必邀四乡亲朋前来观看并预为备好座位。遇节日、聚餐等也多邀亲朋相聚,邻里之间均慕广交好客之家庭。遇远道及久别之客人来到,主人除点心招待外多挽留食宿以酒菜款待,客人离去均嘱其有空常来。旧时探亲访友多在农闲季节或正月间,逢年过节攀亲送礼等繁文缛节也贫富不废。新中国成立后节假日、星期天都成为寻亲访友的好时光。

连江民间待客规矩甚多,如见客人来访皆起立让坐,待客坐定后主人方坐,敬茶必用双手捧杯先敬年长客人后依次而敬;留宿客人安置最好之房间和床铺被褥。客人在场不得扫地有俗谚“扫厝逐人客”之说。客人说话时主人不随便插话以示尊重。有客在场不打骂孩子、亦不打骂家禽家畜以免误会,文人多尊称客人文号字号忌称“绰号”及相关字眼,客人离去时应送至大门口或村口不远送,忌远行车辆、游船。

徒步走上敖江大桥东岸边上,乡间红土公路延伸到远方。一弯弯红土坡道旁边的大片竹林子顺着敖江南岸滩涂,东西走向呈现出弯弯曲曲的伸展进长龙镇和闽安古镇。这里的乡间红土路延伸到东岸两里地远,在二百米落差的红土坡下边分出叉道。,当你走上红土坡往北缓缓伸展,抒怀地拥抱着翠绿、翠绿的竹林。

当你走进翠绿之中,感受隐匿丛林竹海。深深地呼吸着新鲜的竹味空气。

那深邃翠绿的空间,呈献出蓝天、白云、江水、绿竹,翠柏,清新、淡雅而幽静。

“古树桃花丛林间,翠竹茶香竹海深。
  悠然翠绿峰叠嶂,红土岭上望江流。”

当我们的吉普车顺着县级公路一路飞驰,大片大片的翠绿隐匿着竹林茶海。从车窗远远望去有的竹林深处隐隐约约、朦朦胧胧之间可以看见竹林小院,那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心远地自偏,采茶东蓠下,悠然见高山。”真有如穿越时光隧道一样。

远处淡淡的、浓浓的雾气,偶尔的海鸟鸣啼,打破静寂的竹林茶海风光。

咸咸的海风,一展抒怀。揉尽东海海风的万般柔情,拂袖着远处公路岸滩那时有时无的海浪清音,浪过情浓于海天一色的风光,自然而然抒怀于于福州异乡的山海相拥之美。

“往忆云烟二十年,流光斗转青春事。”

生活年代的变迁,时代的年轮转换与更迭。激扬的青春时代,流水经年、物逝芳华、岁月不居、逝水东流。

在那个淡云雾笼、瘴气浓重、群峰耸立、襟江抱海、竹海深邃的地方,我本人生活在这群山环绕、江海相拥的异域空间,亲身生活和经历过一段美好光阴的 “江南水乡”真实的平淡生活。

亲身游走于那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一座座峰峦山脉,低矮的、高大而雄浑的山峰之间。

那茶园、果园遍布于山峰沟壑之间的翠绿,白云雾笼之中尽显着八闽江南、水乡江海秀丽之美。

也许,我本人亲身居住于“烟瘴之异域”里边,又是“少数民族聚集”的群山环绕地带里边,生活之中自然而然会有一些这样、那样、如烟如雾,日常生活里边的 “小小情感故事”。

【全文完】(作者:飞翔的鹰耿彪)

福州往事的散文3

【散文】参观福州大学游记
  ——记我在江南水乡福州生活期间的回忆之

我和干姑母钟琦惠(钟声的亲姑妈)一家人的故事

人生有一种十分有意思的“自然现象”,年代的久远并不代表着经历的朦胧。

也许,随着时光的不断流失,年龄不断的增长而衰老,我已经悄悄然迈进了“知天命”的年龄,在不经意之中便已经进入五十岁,眼前的事情弄得是“丢三忘四”了,反而越是久远的人生经历越是清晰可见了。

晃动于梦海深邃心灵深闺之中的“江南水乡福州”,那一段二十五年前的江南水乡人生经历,永远成为心里挥之不去的情感故事。

而历历在目的却是自己亲身在福州的日常生活片断,生活在水乡泽国的福州山山水水之间,自然而然会亲身经历一些“江南水乡”大山区里的“小故事”。

在这个烟云雾笼、瘴气浓重、群山环绕、襟江抱海、竹海深邃之中,那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一座座峰峦山脉,低矮的只有一二百米高度、高大而又雄浑的山峰,最高的地方耸立于云雾之中达一两千米之高。那茶园、果园遍布于山峰之上的翠绿,在白云雾笼之中尽显着江南水乡山峰峰峦之美。

也许,我本人亲身居住于“烟瘴之地域”里面,又是“少数民族聚集”的群山环绕地界里边,生活之中自然而然会有一些这样、那样、如烟如雾日常生活里边的 “小故事”。

虽然说这些“小故事”都是生活里边的平淡,然而自己的“初恋情感”深深地留在了那里。那是一段十分值得永远怀念的感情,虽说彼此之间“纯真”而又“真实”。

也许在这个东南沿海省会大都市,拥有着一千多万人口的“山海之地”。连江县地处福州市的西北郊区。这个依山傍海、拥江抱襟海、山海相间、群山环绕,在这个“九乡十八个山寨”里边,却留下与抒写出自己身居江南水乡福州的日常生活。在平凡生活的日子之中,其实地留下了自己“脚步印痕与纯真的感情”, 那是一段永远值得怀念的“特殊情感”。

也许,在平常生活之中的日子里边,在一群七八个小伙伴的簇拥陪伴下,我们这群小伙伴走遍了凤凰古城(温麻老城区),还有就是定海(古城)村、黄岐半岛那里的山山水水。

同时,我本人也在生活之中认识与拥有了高山族、畲族人(山哈子)和客家人(师傅一家是客家人)的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们,这帮干亲戚与朋友们可是真正的“原住民”,他们、她们是实实在在、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

这里必须提及一下干弟弟点点(钟点),爱热闹、拉帮结派、爱溜达、痴迷于海滩和黄岐半岛遛弯和溜达,经常与同学及朋友们弄辆旧吉普车(林玉玉家的车)往黄岐半岛溜达。我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这帮朋友们的“跟班随”。

同时,由于这里依山傍海、拥江抱海、山海相间,所以,有的时候我也成为了这帮同龄人的“领队人”。所以,有的时候经常隔三差五地与这一帮朋友们进山、登岛、踏海岸、遛黄歧、游古城、寻古问津、走古镇、游茶山、逛山寨,一路上游览着这里的山山水水。

而我也是平常在家里边经干弟弟点点、老妹子钟声和干哥哥们(钟声的亲表哥们)与干姐姐们(钟声亲表姐表妹们)介绍认识的这帮朋友。

同时,我在师兄师弟们的介绍之下,还认识与拥有一帮同年龄的好朋友、好哥们儿、好姐儿们(主要是钟声、钟点、钟镇涛、钟镇辉与钟钰的朋友和同学们)的故事。

虽然说这些“小故事”都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之中,但是这毕竟是本人在江南水乡福州泽国里边的“亲身经历”,不过本人自己也把纯洁的“感情”,扔进了这个依山傍海、群山环绕、拥江竹海的九乡十八寨(江南乡桃花巷)里边了。

这正是:“我欲思忆江南,深山古庙翠竹,悠哉兮游哉,僧舍鸟啼鸣,何似在人间。青石古巷,古树香樟,桂花巷幽深。榕树新芽,嘻笑欢时旧梦,喜逢多少江南雨。”

“我忆江南桃花,竹海深巷幽静,伊人旧梦兮,几曾欢笑时,桃花伞下人。小巷幽雅,细雨濛胧,送伞敖江上,雨雾梦遥,嘻笑怒骂几时,陈年旧梦青春事!”。

这些自己本人写的词汇,并不能说明江南水乡福州市的山之美、水之美、海之美、人更美的畲族“异域风情”韵味。

在这个江南水乡的柔情与雾泽,福州市山区竹林深深的美丽与幽静之中,以及群山环绕的“江南乡已古村桃花雨巷”,那山峰高低错落的俊伟和雄浑,奇险的悬崖绝壁陡峭之中与怪石嶙峋的美景之中,尽情地游玩于山峰、竹林、江水、汪洋东海之岸。

这里的“山水之美”与“九千里地”之外的家乡形成对比,是一种完完全全相反的“黑白对比”,恰似从“平面的感觉”走进“立体的感觉”一样,这就是最好的山水与草原的“鲜明对比”。

在峡谷中心古老的明朝城镇之中,徒步走进陌生的少数民族山寨之中。犹如从平静的江水江面上,走进心跳的异域“阿拉伯国家”地域一样。

也许,福州畲族人(山哈子)日常生活里的平淡与和谐,还有那“闽都金凤”的古老神秘传说,更能让本人陶醉在凤凰古城千年历史(闽都金凤历经1780年历史)的古迹之中,尤其是老妹子钟声公婆家的小沧乡七里畲族村,更是少数民族山寨聚集的“异域风光”。

在连江温麻老城的北郊外,距离县中心的凤城镇与敖江镇七里地外就是“七里村”,这里全部都是明朝洪武年间的旧山寨。在这里仿佛平静之中走进了明朝、清朝、民国的城市、乡村与古民俗里边一样,犹如穿越了时空与朝代的光阴一样。

当我走进那些深山之中的古寺庙、道观、庵堂、天妃宫、妈祖庙宇、古桥、古城、古楼、古榕树、古亭、古碑、茅庐、草堂、古大厝、古老的摩崖石刻以及古老的古栈道与“古墓乡村”的古墓,在这些古代的古迹之中更能体会到从晋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乃至近代民国时期的古迹,仿佛我走进了历史朝代之中一样,深深地体会到、闻到、看到那浓郁的闽东千年“历史”印象。

也许,正是那太多古老年代小巷子与古村古镇、古老的山寨和城堡,夹带着黄歧半岛台湾海峡的海风,送给我在生活之中的“历史感”与“真实感”,这是来至于亲身走进历史的体验与品位 。

每当我与干弟弟点点、钟镇涛、钟镇辉、钟钰、钟声以及大鸭梨登上奇达小渔村的白云山旗冠顶,遥看山海一色、远近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岛屿和荒岛。

遥看隔海相望之中的景物,远远的蓝天白云,与远处海水上大小不一的岛屿、礁石、泊船,更有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历史”忧思感,那是一种对著名作家余光中所写的“乡愁”,拥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与思考,这是来源于亲身体验得来所见到的历史,也是对近代当地特殊历史碎片记忆的沉思。

每一天,当我平静地走在那些狭窄幽深、幽深而又古老的小小“江南雨巷”之中,来来回回、悠悠然然、平平淡淡,就好像走在九千里地外黑土地家乡的小胡同里边一样。

也许,不知道每一天要走上个十几趟,几十趟的来来回回、匆匆忙忙、悠悠然然、平平静静、悠哉游哉。

这与自己在家乡洮南府一样平平静静,平淡地穿梭于各各大街小巷之中一样。只不过有一些大不相同的是这里“拥江抱海”“群山环绕”与“少数民族”聚集。

虽然说当地人也与我一样说“普通话”,只不过当地人说的普通话有些“大舌头”。不过对于我这个“关外人”来说,有一些不同的是当地人是“双语言”,即说普通话的同时也说“畲族语言”。不过当地人普遍说“畲族语言”,也就是所谓的“福州方言”也就是“闽东话”。

让我这个东北人十分难堪的是,根本听不懂类似“浙江温州方言”的福州畲族语言,由于当地人以少数民族为主汉族人只占约百分之二三十左右。

在这个“襟江抱海”的福州地区里,江河湖海纵横于福州地域各个县城与古镇。就拿福州市区中心地带也是江河湖泊纵横、各种桥梁横跨东西南北四面八方。

在这个山脉、峰峦、峡谷、江河、湖泊、东海之海洋(台湾海峡)纵横的福州群山地域里,在这个群山环绕、襟江抱海、江河纵横的连江古城里边,陈氏、林氏、雷氏、钟氏四大姓氏宗族(族群),占据当地人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口数量,当地素有“八闽山,海连江。陈林氏,半天下。钟雷姓,妈祖庙。”的说法。

当年,因为四大宗族“姓氏问题”出于好奇,我本人就在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域里,曾经闹出过一些可笑而又天真的“小笑话”。

当年,平常的日子里边我上街购物,有的时候跟着干弟弟钟点、大鸭梨、老妹子钟声出去“逛街”,还是与干爸干妈一块去 “海鲜农贸”市场买菜购物的时候。

我便会与卖菜的、卖海鲜的、卖水果的、卖服装的以及商店卖东西的当地人聊上几句,在聊天时还特意问一下对方姓什么,不过也弄出来不少哭笑不得的“小笑话”。

当时,有的人不太高兴、有的人笑嘻嘻、有的人傻乎乎、有的人十分生气,什么模样的形态都有。

不过,我却十分惊奇地发现当地人,主要都是高山族群的“九大原住民”系统,也就是少数民族之中的畲族人、高山族、客家人,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南蛮子”。

这里主要是畲族人、高山族、客家人三大宗族人群,据说占据福州地域山区里边所有人口百分之七十左右,而真正的“汉族人”其它姓氏其实只是占少数人口而已。这也就是说明了以畲族人、高山族、客家人三大“原住民”族群宗族为主体,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少数民族“原住民”聚集之地域。

在当地素有“福建山,福建海,闽江千里,万座山。山连山,峰连峰,十亩地、六亩山,三亩水,一分田。”的顺口溜。

这也是当地人常说的一种打油诗,当地人还有一句顺口溜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法。从这些当地人常说的顺口溜之中,足以见证福建省八闽大地是土地奇缺,只有山峦纵横、江河缠绕、拥江抱海的另外一种“地理环境”。

我本人曾经天真地与当地“畲族”小孩儿学过几句顺口溜称为:“八闽山,八闽江,山哈子,走山峰,数一数,十二多,峰连寨,寨连江,江拥海,海连江,竹海深深,畲族楼!”

这里必须解释一下畲族小孩唱的“数一数,十二多”,因为整个福建省拥有超过十二万座的大小不一的“山峰”,而“峰连寨,寨连江”也就是说在山岭上是一座座“畲族山寨”,而山岭悬崖峭壁下边却是“江海相拥,湖泊众多”。

只是“田地”少的可怜,日常生活之中人们吃的“米面粮油”,必须从外省购买进货。虽然说当地山坡上的“梯田”,一年分春、秋两季稻田生产与收购。据当地人说它们生产的粮食只是占据市场销售的一少部分,多数还是从江西、浙江引进与收购的二季水稻或头季水稻。

在福州地域的群山之中主要种植各种茶叶、水果、海产品、南方蔬菜、竹制品,而水稻田占据的洼地与山坡和峡谷并不多。这里是群山翠绿以竹制品、茶叶、水果居多,这里拥江抱海海产品达七八百种之多,尤其是长龙镇紧连的罗源湾据说海产品近千种,据说还有人工养殖的深海海产品种类。

对于我这个东北人来说,这里有一种奇怪的生活现象,因为福州地域里边沒有土豆,即没有种植土豆也没有卖土豆的,只有一些山区里生产的叫不上名字的蔬菜,什么春竹笋、莲藕、莲蓬、紫薯、芋头、水韭菜、山韭菜、山竹片、水仙菜、水芹菜、野蒿、芡实、茭白一类奇奇怪怪的名字蔬菜。

不过,在凤城镇文笔路东街的“海鲜农贸市场”,我还是买到了白菜、卷心菜,青椒与胡罗卜一类东北常见蔬菜。不过在老敖江镇桥南菁英南街东侧,菁英“农贸市场”有不少新鲜的各种蘑菇,这也是我最爱去的地方。

不过,这里的农贸市场海产品占据主要地位,各种新鲜的各种缢蛏、蛤蜊、花蛤、紫菜、青片(海带)等等不胜其多,一个床位紧贴一个床位,一家家卖海鲜产品的太多了、根本数不清楚,从农贸市场的东门口进入一直到达二楼,什么滩涂的、浅海的、深海的海鲜产品不胜其多。

福州地域的群山之中,土地主要是以峡谷与山坡为多,而这些地方主要用于建筑古城、古镇、古村庄和古山寨了,所以说几乎全部都是以“梯田”为主,但是总体规模来说并不是太多。

从山峰顶端往下观察只有村庄、山寨边缘洼地与峡谷之中,可以清晰地看见一方方“豆腐块”大小的水稻田地。不过还一种十分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每当我坐在山峰顶上往下观看时,蛇一样的各种山间公路的“盘跎道”,曲曲折折、弯弯曲曲、崎岖弯沿盘旋于群山之中,根本分不清楚哪里是“东西南北”,反正是没有一条直线的公路与土路。

而温麻老县城“其实只是几个乡村(寨)山镇,拼凑组合而成的“老县城”城区。在这里东一村、西一寨、南一乡、北一镇的,因为是山区里边群山环绕、高低凹凸,东岗子、西岭子、南坡子、北洼子的特殊构造地貌,所以一个个千年、百年历史的古村、古镇、古山寨,全部的“古厝”建筑于一座座山坡之上,或者是建筑于山谷里边的江畔荒滩、江岸边缘地带。

因为没有太多的峡谷与洼地,所以不能像我的家乡东北那样,一马平川的千里、百里大草原沃野。所以说江南美、美江南,美丽的是山山水水,美丽的是群山环绕的油菜花海与竹林子。

当年我曾经在平常生活之中,登山攀岩站在一座座山峰顶部,眺望山峰峡谷下边的城市、古镇、乡村、山寨,看着山坡上碧绿的一片片竹林茶海,以及古城、古镇、古山寨下边的一方方水稻田与油菜花海,足以见证山区里边土地的“奇缺”和“粮食”的种植奇少。

每当我走进幽深的明朝时期里小小石头筑成的“江南雨巷”,还有那江南人特有巷子深深的古榕树桃花树,更能体现出来“江南美,美江南,江南秀美,天下奇!”

还有就是福州山区地域山哈子 (畲族人)高山原住民,它们特殊的服装、特殊的生活方式、特殊的民俗民風、特殊的饮食风味、特殊的语言民情、以及特殊的海洋异域“风土民情”。

也许,每当我漫步于七公里长(桥头标记六千八百米)的“敖江大桥”上时,眼睛转换间回眸着周围那高低起伏、群山环绕、江水悠悠,这宽阔缓慢的敖江江水向西南流经马尾区,缓缓慢慢、平平稳稳地汇入涛涛汪洋东海。

每一天的清晨,我悠悠然平静地走出干妈家(钟声)的院落,当小小院落宁静幽深与院门外桃花古巷的古朴。这幽幽深深、静寂之中崎岖弯沿的小小雨巷,更能体现出秀丽淡雅的“江南雨巷”厚重的历史。

当我平平淡淡走在这古老江南雨巷中,看着那明朝万历年间的“桃花古巷” 。还有那石板街巷两边古老木制的房屋,走在静寂的古老遗迹之中,那古老明朝时代浓郁的古老,与厚重薄今景象更显时代的穿越与苍桑感。

每天,清晨的阳光洒在我和雨巷的身上,那一份淡薄云烟的江南水墨形态,在宁静之中更迭加出古老与现代的交融。

当我顺着曲线瘦瘦的弯沿,漫无边际的走在青石板的巷道之中,可以看到和感觉到历史年轮古老与陈旧的久远。

明朝万历年间斗门山山麓上的“含光塔”,还有窗户外南方遥遥望去的云彩缠绕的覆釜山与狮山、文笔山、玉华山,更有那清晨隐约可以听见的明宋时期狮虎山上的金福寺、宋朝三清宫、云居寺瑞光塔、普光塔、白云古阁、玉楼寺、斗门寺含光塔、上清观、玉真庵、云居寺众多寺院、道观的钟声与古筝声碎。

每天,当我站在敖江流经江南乡江南古桥之上,看着沿江风光迤逦,绿水环绕、以及东西两岸不远处的群山环绕和一片片翠竹绿岗子。

那是一种心灵上的返璞归真、一种心灵深邃的泉水清澈,闻到的是翠竹的清新、山之秀、竹之幽、巷之静、水之绿、鸟儿的啼鸣、静悄悄地走在明朝遗留下的古老与清静之中,体会着凤城之美、敖江之美。

还有那“敖江百里群山秀,五桥横跨江水天。江南水乡舟船渡,放排岸上吟月光。北渡九曲溪东岸,虎头山里畲湖畔。南下马尾长乐县,白云山上五虎峰。”。

是啊!多么美丽的山山水水,还有那伊人持伞同行的回忆。

也许,童年的童话,只有在虚无缥缈之中时隐时现,或许山、水、人、伞、梦,构思成了人生之中一段最最“真实的往事回忆”。

遥遥地可以听见、看见古闽粤人的远古印痕,以及现代人浪漫的脚步。

这就是“深山远、晨钟鸣、炊烟冷。小径石巷,三春梅雨端午阳,江滩龙舟鼓鸣,雾笼江天秀色,江南细雨柔,小住青山,晨风鸟鸣,谈笑中,游走海连江天。故旧梦中,情依闽都风,狮山虎岭,人生一梦,樽酒化作江南雨”。

这就是江南水乡人的平淡与离奇,也许对于我这个从四千五百公里来的东北人来说,永远像那狮山虎岭上的云雾一样,永远也解不开那海洋文化、妈祖文化与闽粤文化的神秘与神奇。

海洋温热的海洋之风,逐渐体现出来高温、高湿、高热的高山畲族山哈子的“异域”风情。

海洋热辣辣的海风,吹来淡淡的咸味和身后那竹子的清香,这海洋的海风徐徐吹进这拥有一千八百年历史的山区,驻足于千年古老凤凰古城的空气之中,这聚集云雾成海却又薄若蝉莎的湿润的气温逐渐在群山环绕之中升华起来。

虽然说当年干大姑母真名叫“钟琦惠”,她是我干爸钟琦麟的亲姐姐。当时干大姑母与丈夫陳青(钟声亲姑夫)二人,就居住在老县城县医院(凤城镇天王步行后街轱衣巷)的后一节街,也就是凤城镇天王步行后街的“轱衣巷”子里边。

当年,“太阳楼”位于老连江(温麻)县凤城镇中心地带,是老县城中央三股叉路口西街金凤东路的北侧,与东边东街干爸钟琦麟的啤酒厂(老酒厂)遥遥相望。

这里是大姑母钟琦惠(党办工作人员)的工作单位(老县委) ,当时太阳楼是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欧洲典型哥德式建筑,是一座拥有五层欧洲典型浮雕结构与十二根石柱的古建筑,太阳楼两侧边缘是一级级的石头台阶,呈现出半圆型结构延伸到二楼。

干大姑母钟琦惠家轱衣巷里边,这一趟街道两边全部都是古色古香的木板楼房(两层建筑),在两层古老楼房的映衬下道路两边便是两排七百年历史的古榕树(明朝万历年间种植的),道路两边的古榕树巨大的树冠互相搭配,形成了天然的“林荫街道”独有的特色风光与绿色通道风景。

这些明朝万历年间的古老楼房与百年古榕树,以其十分独特的风景耸立于群山环绕的县城東北方向。

此时与敖江镇菁英街东路与中山路上的明朝双榜状元(音乐大师)陈递府邸 “陈家大厝”遥相呼应。同时与邻的“游家大厝”游涟宰相府邸相辅相成,形成了闽东特殊的“古厝” 群落风格。

同时,敖江镇菁英街、中山路上的“闽东古厝”群落,与西南方向王步街和天王街的明朝万历年间的“魁龙坊”古街群落,形成了老县城(凤城镇)中心地带“少数民族”地域特殊的风景。而这些全部都是明朝时期两层木头结构古老的建筑,同时也是老县城敖江镇敖江西路南侧“轱衣巷子”著名的古建筑。

而这古老的轱衣巷子正是凤城镇与敖江镇的分界线,从轱衣巷子顺着马路往南走便是上林街,也就是进敖江镇南边奔“江南乡” 敖江大桥方向了。

这一群群、一街街、古老的明清时代古老木制建筑,布满了上林街、王步街、天王街与中山路,与老县城西南方向的敖江古镇石头古老建筑群落,可以说是遥相呼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这种形成闽東(福州市)地区独特的“畲族古厝群落风格”与明清时期古县城“独特”的八闽风采,山海相拥的韵味闽東当地少数民族异域风格。

这古色古香的明朝时期古老的巷道里边,每一户人家都是临街一排两层式的木头小楼,在小楼的后边却是两侧厢房与最北边两层式的木头小楼正房,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江南水乡两重院落带天井那一种。

由于,大姑母(钟琦惠是钟声父亲的亲姐姐)在老县委(连江县)工作,丈夫陳青是连江老县城(凤城镇金凤路)县医院内科的普通医生。

但是,十分遗憾的是三个女儿都不在身边,只有大姑母钟琦惠与丈夫陳青二人,还是一直居住在老县城凤城镇中心地带,夫妻二人与敖江镇桥南岸江南乡已古村的她大哥钟琦麟来往密切。

当时,大姑妈(钟琦惠)的三女儿钟瑛干表姐一家人,就居住在福州大学(原福州鼓楼区五四路北街东侧)校区内的教师家属楼里边,当时大姑妈钟琦惠的三女儿钟瑛刚刚工作三年多,与自己的丈夫工作在同一个单位。

对于大姑妈(钟琦惠)家的三表姐阿瑛(钟声亲姐姐),我只在校区内教师家属楼见过一次。

虽说我本人也曾经坐车进入福州市区几次会朋友、冲洗胶卷,后来也曾与大鸭梨、干表弟点点、老妹子钟声、老友阿瑛(谢兰瑛)、老友阿菁(叶玉菁)、老友阿龍(林绍龍)、侨羽、阿琦(萧南)、阿龙(林永龍)、阿昌(林文昌)、小胜子(林永钰)、阿军(陈玉军)、阿萍(林玉萍)都是老妹子钟声的同学和朋友们几次进入福州市中心鼓楼、仓山、马尾和长乐。

不过也有这一次,干二叔钟琦鸣开着茶厂吉普车,携带我与大鸭梨、干表弟点点、老妹子钟声四个人,去福州马尾区船运公司找他大儿子钟镇龙,当时钟镇龙随船运公司远洋船队出国了,后来我们坐着干二叔钟琦鸣吉普车到三坊七巷、乌山风景区、鼓山风景区、屿山与中心岛、于山和青芝山风景区溜达了一天。

那一次只是在大姑妈钟琦惠、干爸钟琦麟的带领下,坐着干二叔钟琦鸣的吉普车到福州大学校内她家串门。当年,阿瑛三表姐正好在教师家属楼自己家中,因为那天是周末(周日)正好夫妻二人在家休假。

当时干弟弟钟点与大鸭梨的陪同下,在她家吃过一顿中午饭,至于彼此之间了解的不是太多。

这才见过一面互相交流了一些日常生活上的“家常”,这也是在她家里边聊天时,了解到三表姐阿瑛(钟声亲姐姐)的一些家常。

当时,我听大姑妈钟琦惠亲口讲述,钟瑛三表姐的工作还是谢兰英的爷爷谢秉東老人引见安排的呢。因为,三表姐钟瑛就是福大(福州大学)毕业的,后来在福州大学退休的谢秉東(义)老人的见意引导下,三表姐阿瑛这才与男友邝广明留校任教的。这里也得多说一句,三表姐阿瑛的丈夫邝广明不是福州人,我与他交谈之中才知道,他是甘肃兰州人是考入福州大学后结识三表姐钟瑛,这才在谢秉東(义)老人的见意下留校任职了。

当时,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种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无论政府领导还是工作人员,无论是国有地方企业领导还是普通工人,也不是开着轿车或者骑着电动车的。

当时,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计划经济”时代里,人们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领导干部也都是骑着各种“自行车”上下班的。而在一个普通的县城里边,拥有自己轿车与吉普车也是极度稀少,只有一些大型单位才会有这个财力和实力的。

这在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初期,明显着十分普遍的“时代印象”。这在“改革开放”初期太普通不过了,同时也无形之中体现出来“计划经济时代”与“自行车”大军,引领着一个“世纪”不同时代的特殊性质。

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来经济的贫瘠,与人们日常生活上物资的短缺和财力的贫困了。

当年,我一天到晚除了跟师傅与师兄弟们练习武术之外,就是跟随着干表弟点点以及老妹子钟声的同学和朋友们东鳞西爪的游逛,而我最爱去的地方便是桃花古巷中心地带的“敖江文化中心”。

因为,这个地方是恩师林子详老人经常去的,也是阿瑛的爷爷谢秉東老教授开的“会馆”,这里也是一些当地老文化人们经常去的地方。

另外,这个明朝遗留下天井式的四合院式院落,离着老干妈家居住的 (钟声家)小胡同,在距离上只拐一道弯而且十分近。

当年,老友阿瑛(我的师妹谢兰瑛)是老妹子钟声的同学兼闺密,同时又是光屁股一块长大的“发小”,她与钟声、阿琦(萧南)、阿葉(叶玉菁)、阿龙(林永龍)阿昌(林文昌)、小胜子(林永钰)阿军(陈玉军)阿萍(林玉萍)几个人光屁股长大的。

当年的谢兰英(大家都叫她阿英),二十八岁,一米七十多、高高瘦痩的,瓜子脸、浓眉、大眼睛,爱说爱笑、爱打扮。而“敖江文化中心”却是她爷爷“谢秉東”老教授开的一家私人交流的会所。这里除了一些已经退休的老教授、老师们便是一些前来补习的福专的大学生和当地学生。

在江南水乡水泽遍地土地奇缺的山区里边,附近有一些专业的文理科学院,而有一些爱好学习的学生们喜欢找当地知名的老教授补课。

而江南乡桃花巷里的“敖江文化中心”,这个站点其实是她爷爷在自己家老院落的房屋改造而成集交流、休闲、授课为一体的“休闲”之处。

这里必须要介绍一下“谢秉東”老人,也就是本人的“写作”上的启蒙恩师,虽然说在不认识谢秉東老人以前,本人也曾写作诗歌一类,但是那只是一种“低廉简单”而已。

谢秉東老人青年时期叫“谢秉义”,建国之后名字改成了谢秉東,一直延用到我认识老人那个时候。

因为,老人年青的时候是福州大学中文系教古文的老师,当时我亲身听老人讲述退休之后因城市改建扩建新城区,这个大院里另外两家人搬迁到“新城区”(凤城镇北郊区)去了。

所以,老人便个人出资买下另外两家的六间旧木制古厝房屋,这样一来好像北京二重四合院一样的明朝古厝便到了老人手中,这一个拥有影壁墙、东西厢房、南北正房带天井的古木厝重新装修了一翻。当时,老人是这么讲的:“儿子、女儿一大帮人,除了老六阿琳(谢琳)在南京外,其他的儿女多数居住在福州市区,周末放假儿女回来时房间便不够用了,于是便把自己和老伴的积蓄拿了出来买下了这些老宅子,另外自己在福州上班时有不少老哥们儿、老姐们,坐车来到他这里也不方便~”!

在县医院和长途汽车站最西边的郊区边缘,当时那里一片三四里地的“洼地”。而在这里却是车来车往、人流如棱一片繁忙景象,原来这里正在建设一群群新的高楼大厦,这是“新城区”里边的一片繁忙景象。

当年,我经常会去小熟食酱肉店找与钟声的同学阿琦(真名叫萧南,梅洋村人)、阿葉(真名叶玉菁,阿龙(林永龍) 老大阿昌(真实名字林文昌 小胜子(真实名字林永钰,阿军(陈玉军)、阿萍(师妹林玉萍)、阿瑛(师妹谢兰瑛)、大师姐阿青(叶玉菁)和二师姐阿颖(钟凤颖)等几个人。几个人经常去狮虎山和斗门山溜达,

也许,他叔公爷在这古老的桃花巷里边开了这家小熟食酱肉店,正好居桃花巷中心的位置所以生意还不错,离着斗门山上的含光塔(当地人也叫镇海塔)也不到一里地左右,江南乡地处凤城老城区的東北角地域,北边过了敖峰公路大桥与长龙镇的长门村(翻过山岗子便是长门炮台)相连只见公路两边翠竹遍地顺着山坡与岗地时高时低,排列纵深的地方幽静深寂,偶尔有翠鸟的啼鸣尽抒江南少数民族山寨之美景。

当时,连江老县城是由老凤城镇、敖江镇、江南乡三个峡谷小镇子,组成了十分独特的“老县城”老城区,这也是江南水乡十分普通的特殊地理环境。

因为,大山区里边水系纵横交错,江、河、湖、海错综复杂交织的情况,在长江以南的八闽红色老区里边十分普遍。

当时,我们几个人因为是早上八点多钟到阿瑛表姐(钟瑛)家里,而她家住在校区内部的“家属楼”,所以在阿瑛表姐家里边聊了一会天,于是在阿瑛表姐与其丈夫邝广明的盛情之下,带领众人到校区里边走一走、溜达溜达、看一看福大的“湖光山色”与“历史古建筑”。

也许,回忆起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初期里的小故事,青春时代我在江南水乡福州市经历。

在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初期那个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纯真年代”里边,我个人在这个省会福州市这个群山环绕、江海相拥抱的异域地区,自己亲身经历过一段光阴的“江南水乡”真实的生活时期。

也许,自己亲身生活在江南福州市的水乡山水之间,日常普普通通的生活之中,也就深深地体会到闽东人与东北人不一样。由于福州人与东北人在生活上的巨大差异,与之的便是日常生活上完全大不相同,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发生了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后来,我单独先后走访了福大、医大、工大和法大,会见了几个大学校园里的通信多年的朋友,因为以前没有见过面一直以“通信”往来。

这一次特地在老城区里先打电话联系完后,并共同约定时间大家先后约会好见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会晤,我们九个人并在福州大学后边台江区的滨江南路边缘的小海鲜排挡店(小吃部),我亲手将大师兄颜晔、南开大学的师兄孙锐在我临行离开清华园时写的三封信件,在校园里写的三封信件交付给了他们(她们),这其中包括了政和县的汪明荃、闽侯县的林贤清、陈阿菁三人。同时也是这几次交流与走访,顺道也在市区里边冲洗了几卷胶卷,由于当年这一些日本产的富士胶卷,在专业冲洗照相馆里当天是取不出来的,必须五天后才能去取相片和胶卷,后来我与干弟弟钟点又去了两趟,同时也在三坊七巷溜达游览了一翻。

由其是对于自己在长江以南闽江流域福州市(東北郊区)的生活,尤其是对于那里的古城和古镇里边的山山水水,自己亲身走遍了那里高山族支脉(山哈子)畲族人的山山水水和一些少数民族山寨。

由于本人日常平常就生活在少数民族村寨之中,亲身体验到了这九乡十八寨的异域(少数民族地域)风土民俗。

也许,我自己孤身在江南水乡的红土地上生活过一段时光,亲身经历了那里少数民族聚集地域的异域的风土民俗和感情故事。

这一晃过去快三十年了,那一些我本人在江南水乡山区生活的事情经历历历在目,犹如发生在昨天的故事里边一样精彩和传奇,这生活的影像在脑海里边挥之不去抹也抹不掉。

也许,那是自己一生之中唯一的一次,在“计划经济时代”里边江南水乡“真实的生活”经历。

也许,那是一个真真正正朴素无华的“纯真年代”,在江南水乡大山区里的人和江南水乡日常生活上的小故事。

这可真是“古树桃花丛林里,青山茶香竹海深。悠悠碧绿峰叠嶂,青峰岭下隐古城”。

我们的旧吉普车顺着县级油漆公路一路飞驰,大片的翠绿隐匿着丛林竹海。深邃翠绿的空间呈献出蓝天、白云、江水、绿竹,翠柏,清新、淡雅而又十分幽静。

此时,旧吉普车在县级公路上,顺着崎岖弯沿的盘跎道路一路爬坡,先后穿越了两个山脉隧道有如穿越时空一样。

当时,吉普车行使在半山半海岸的公路上时,远处淡淡雾气、偶尔的海鸟鸣叫打破了依山临海的风景。

咸咸的海风一展抒怀,揉尽海风的万般暗然销魂,拂袖着远处公路下边海浪那时有时无的清音,浪过情浓于海天一色,自然而然融入于异乡的山海相拥之美。黄歧半岛奇达村最美的风光,莫过于山海大观。

这正是:

“一城山水,半城雾,雨巷深深,桃花依然,桃花小巷伊人旧,轻风不语,淡云妆。石径幽幽、静静离人。狮山篱人影,虎岭鸟鸣翠竹青。”!

虞美人*忆江南伊人旧

秋风淡淡、炊烟渺渺。烟雨江南,柔情似水,几许忧。一丝丝绒万古愁?凭栏远望、烟波江天一色,心绪何求?那山色、那水泽、那小花伞、伊人梦远,江南离愁,几许忧?愁状成何绪。痴情天涯客、山水似挽舟。

不思量、天地远。多少梦,故重游。山道弯弯深几许,一份相思,几念离忧?一段尘缘缘似梦,一帘幽梦。情依依、山水重、人依旧,几从容、千里山,万江流。一点烟波离人影,人清瘦、旧难忘,春花秋月何时了,雨巷桃花深几许。丁香花色容颜旧,梦忆离愁,多少江南雨?

采桑子•放排敖江游江南乡

狮峰虎岭敖江美,碧波悠悠,绿洲长堤,芳草凄凄青青竹。
  微风拂面雾笼莎,排渡江天,涟漪微微,离岸蓑翁垂钓时。

念奴娇•小住江南雨巷

闽江涛涌,黄歧春,青芝翠柏心经。二十光阴,忆江南,桃花伞下人旧。青石雨巷,古木香樟,桂花巷里幽。榕树新芽,嘻笑欢时旧梦。

遥想年少青春,江南细雨柔,晓住青山,晨风鸟鸣,谈笑间,游走山海云都。梦忆春色,情依闽都风,狮山虎岭,一梦清幽,樽酒化江南雨。

一段往事、一种情感。一段生活,江南水乡情怀!

干爸钟琦麟家族的主要成员:
  干爸钟琦麟,(老县委啤酒厂厂长、党委书记)。

儿女有:
  老大钟声, (小名惠仔妹、阿惠)
  老二钟点(小名点点、小胜子)
  干二叔钟琦鸣家里的主要成员:

老大钟镇龍(小名阿龍、龙龙、大鸭梨的亲大哥,福州马尾远洋海运公司的海员大副,常年不在家,十分遗憾,当年我并没有见过阿龙!)
  老二钟镇涛(小名二涛子、阿涛)
  老三钟镇辉。(小名阿辉、大辉子)
  小老疙瘩钟玉(绰号大鸭梨、小名阿玉)

大姑母家主要成员:
  大姑母钟琦惠(干爸钟琦麟亲大姐,县委党办工作人员),
  大女儿钟珏,(大表姐)(敖江镇一中老师),
  二儿子林東(大表哥)(小名阿东、江南乡乡镇企业小老板,竹子制品厂小老板,生产竹编凉席、车用凉席用品、以及各种山竹产品)、
  三女儿钟瑛(阿瑛三表姐)(福州大学中文系讲师)

【全文完】(作者:飞翔的鹰耿彪)

延伸阅读
美文控情感类赞榜本周推荐榜本月推荐榜绝品美文抒情散文
显示全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