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9.7绝品 励志故事
发表于 2016-09-03 10:05

  “围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是电视剧《围城》的旁白,也让我们想起了钱钟书先生。这段精彩的旁白,被无数人时常引用。而很多人可能不了解,这段话是出自钱钟书先生的爱人杨绛(原名杨季康)先生之手。

  当年导演黄蜀芹为了把这部名著搬上荧幕,曾专门拜访他们夫妇俩。杨绛边改写剧本,边逐段写出修改意见。电视剧播出后果然名声大噪,在全国一度引起《围城》热。她可谓是最懂得《围城》的人。

  时光追溯到1932年的春天,这是一个阳光明媚、微风拂面的早晨,清华校园内淡雅清幽。杨绛就是在一棵硕大的广玉兰树下与风度翩翩的钱钟书相识了。当时杨绛是去看望老朋友孙令衔,孙也要去清华看望表兄,这位表兄不是别人,正是钱钟书。

  钱钟书当时身穿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圆框的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虽初次相见,但爱意萌动,彼此间却难以忘怀。

  后来,钱钟书约杨绛在工字厅相会。见到杨绛,他迫不及待的表白:“我没有订婚”。而杨绛瞪大眼睛红着脸颊,含情脉脉地回到:“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二人带着彼此欣赏的心境,开始了一天一封的鸿雁传书。

  1933年钱钟书和杨绛订婚。1935年7月17日这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这一年的春天,钱钟书已获得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的资格。而当时杨绛还没有毕业,但她决定放弃学业,陪满腹经纶的丈夫自费赴英、法留学。

  在英国,钱钟书和杨绛自理伙食。有一次杨绛买了活虾,她刚剪了一下,活虾在她手里抽搐,吓得急忙扔掉虾和剪刀,从厨房里跑了出来。钱钟书问她怎么回事,她说:“虾被剪刀一剪,就痛的来回伸缩,可怜的很,以后不要再吃了”。钱钟书听后笑了笑,说道:“虾不会像你说的那样痛,它还是要吃的,以后我来做吧”。就这样,他们即学着做饭,同时也享受着新婚的自由和浪漫。那段时间,他们真的很快乐。

  钱钟书和林徽因住过邻居,他们两家的猫经常打架,他就专门准备了一根长竹竿,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只要听到猫打架,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拿起竹竿去帮他家的猫。

  幸福往往让人措手不及,而又让人充满期待。不久,他们爱的结晶、宝贝女儿钱媛出生了。

  1937年,上海沦陷,二人携女回国。钱钟书在清华谋得一教职,到昆明的西南联大上课。而杨绛则留在上海,在老校长王季玉的力邀下,在振华女中当了一年的校长。后来,毕业于东吴大学政治系的杨绛,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

  这时钱钟书已从昆明回到上海。杨绛在陈麟瑞、李健吾等人的鼓动下,尝试着写了四幕舞台剧《称心如意》,第二年在金都大剧院上演时,出乎意料地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杨绛从此名声大振,她的笔名“杨绛”也就此叫开。此后,她又接连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和悲剧《风絮》。而此时的钱钟书也开始了《围城》的创作。

  1945年,夏衍看了杨绛的剧作,顿觉耳目一新,即流畅俏皮,又讽刺幽默,颇有英式戏剧的风格。激动地说:“你们都捧钱钟书,我却要捧杨绛。”

  1958年,47岁的杨绛开始自学西班牙语。

  1965年1月,《唐吉诃德》第一部翻译完成。

  1966年,她和钱钟书先后被打成“牛鬼蛇神”,双双接受“改造”。就是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他们也同样保持着少有的幽默。有一次被剃了“阴阳头”,杨绛就笑对着钱钟书说:“小时候老羡慕弟弟剃光头……果不其然,羡慕的事早晚会实现”。每当这时,一旁的钱钟书总是苦笑着轻轻摇摇低垂着的头。

  1978年4月,杨绛翻译的《唐吉诃德》正式出版。6月,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访华。杨绛应邀参加国宴,席间邓小平同志惊讶的问道:“《唐吉诃德》是什么时候翻译的?”而忙于与西班牙皇室握手的杨绛,微笑着谦逊的答道:“今年出版的。”虽答非所问,但其中的艰辛和酸楚只有她自己知晓,一言难尽。后《唐吉诃德》被邓小平当作国礼送给了西班牙国王。《唐吉诃德》的译本至今被业界认为是最优秀的翻译佳作,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

  《洗澡》写于1980年,是杨绛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这篇小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各类知识分子,在“三反”运动期间的心路历程,被施蛰存评价为“半个《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1984年,她创作的《老王》被选为初中教材。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的语音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音在杨绛的笔下变的有巨大的表现力。85年出版了散文集《隐身衣》英语版本,86年出版了《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和《记钱钟书与围城》。同年10月,西班牙国王颁发给75岁的杨绛一枚“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以表彰她杰出的贡献。

  1997年,杨绛痛失爱女,被她自豪的称为“我平生唯一的杰作”的钱媛去世。她那双曾给了女儿无数次真爱的温暖的手,没有留住她日渐枯萎的生命。一年后,钱钟书也没能熬过那个寒冷的冬季,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自己的“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临终之际,钱钟书一眼未合好,杨绛附在他的耳旁,轻声说:“你放心,有我呢!”内心的沉稳与强大,让人肃然起敬。

  当年,杨绛怀着悲痛的心情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还有《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的流浪汉小说《小癞子》和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当时她已年近九十高龄。

  2001年,她出版《丙午到流亡》。当年,她已全家三人的名义,将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清华大学,并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2003年,93岁的杨绛出版了《我们仨》,风靡海内外。这本书打开了杨绛多年尘封的记忆,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

  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

  人生的道路曲折而漫长。2016年春天,105岁的杨绛静静地坐在北京三里河的老房子里,这是一个属于国务院的宿舍小区,是一个三层楼的建筑。那个没有封闭阳台,没有室内装修的家,那个“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的家,便是杨绛的栖身之所。自从1977年全家搬到这里,三十多年过去了,房子还是保持着它的原貌,而不同的是,屋子里面的三个主人,只剩下了孤苦伶仃的杨绛。此刻的她,心里很清楚,自己也已走到了人生的边缘,她常常喃喃自语:“家在那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杨绛先生去世,犹如流星划过天际,留下一道绚丽的轨迹。中国小说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卢翎高度评价她的文学:“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

  一百多年过去了,岁月的风尘难掩她的风华。她热爱平静朴实的生活:“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杨绛先生并没有离我们远去,她的人格魅力和学者风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我们也会铭记她的一句话:“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延伸阅读
美文控励志类赞榜本周推荐榜本月推荐榜绝品美文励志故事
显示全文...
猜您喜欢